缩略图

智能电网中自动化调度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实践

作者

何海燕

四川鑫宏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610050

引言

智能电网强调“感知—通信—决策—执行”的全流程闭环,通过海量数据支撑下的自动化调度系统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性与经济运行水平。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占比逐年攀升,电网调度面临波动大、预测难、备用需求增等挑战,对调度系统的实时性和优化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同时,多能互补、市场化交易及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调度范围从传统的“点—线—面”扩展到“面—体—网”。因此,如何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电网环境中,设计高效的自动化调度系统,并在工程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已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课题。本文结合系统工程与电力系统优化理论,以典型省级示范工程为例,从需求分析、模型构建、算法实现、软件架构与应用实践五个维度系统阐述调度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成效,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一、系统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统筹考虑电网运行安全、经济调度和新能源消纳三个目标,明确面向一天、一小时与十分钟等多时尺度的调度需求,通过“天—日—实时”三级闭环实现宏观规划与微观执行的有效衔接。需在功能上实现实时状态估算、潮流计算、机组启停与无功优化、蓄能设备调度、需求响应与多场景模拟等;在性能上要求子秒级数据采集、次分钟级决策计算和秒级执行反馈,保障信息链路和执行链路的低延迟与高可靠性;在安全性上需支持 N-1 及 N-2 故障预案切换、在线安全校验与自愈控制;在可扩展性上要兼容分布式能源与多业务模式,并通过开放接口与市场交易平台、气象预测模块等系统对接。唯有在深入调研电网运行特点与运营商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确保自动化调度系统设计目标的全面性与工程实施的可落地性。

二、调度模型与优化目标

自动化调度模型需同时满足系统安全约束、机组经济调度与新能源消纳两大目标,并可通过多目标优化加权法或分层优化法进行求解。在安全与约束层面,需纳入潮流方程、节点电压、支路潮流、动态安全裕度、频率稳定性及无功功率平衡等模型;在经济性层面,需考虑机组的启停成本、运行成本、排放权成本及电力市场价格;在新能源消纳层面,需对风光预测误差进行概率约束或鲁棒优化,设定新能源不列控率和弃风弃光率阈值。为提高求解效率,可引入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与启发式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将大的线性规划问题分块并行求解,再使用粒子群或遗传算法对二次目标进行搜索,以获得最优平衡方案。该模型优化不仅要兼顾日常调度,也应灵活应对极端工况下的紧急切换需求。

三、算法实现与在线学习

针对调度模型的高维非线性特征和多场景需求,本文提出基于强化学习的二级调度框架。一级调度通过改进的 MILP 实现日内与实时滚动调度,为新能源出力和机组启停提供初步方案;二级调度利用深度强化学习对剩余自由度进行在线调整,根据实时负荷、风光出力及碳价格动态更新策略。通过历史调度数据与在线反馈训练,智能体不断优化策略,快速响应电价波动及预测误差,并通过“离线训练—在线部署—边训练边学习”的方式,确保调度系统对新工况的自适应能力。同时,为保证算法的可解释性与稳定性,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与数据驱动算法,采用基于分布式算子分解的核 MPC 架构,实现多区域协同调度。实践表明,该混合算法可将调度时延缩短 30% ,调度成本进一步降低约 5% 。

四、软件架构与系统集成

自动化调度系统需具备高可用、高扩展与低耦合等特性,因此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核心服务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服务、状态估算服务、优化求解服务、可视化展示服务与接口网关。各服务运行于容器化平台,并通过消息队列与数据库进行异步通信,以保障海量数据和高并发请求的处理能力;采用容器编排与弹性伸缩技术,实现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的动态分配;借助统一认证与权限管理,实现运维、市场、电网及安全管理等多角色的协同操作。系统集成方面,与 SCADA、EMS、DMS、微电网与电力市场系统互联互通,通过IEC61850 及 OCS 接口完成数据交换与命令下发,确保调度决策能够及时转化为执行指令,实现在线监控与闭环控制。

五、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估

在某省级示范工程中部署自动化调度系统后,新接入风电和光伏 5 GW。系统在高风高光、负荷波动和故障应急等场景测试中表现优异:风光不列控率降至8% ,较传统经验调度降低 10% ;日调度成本下降 5.3% ;故障恢复时间缩短至 12秒,提升 20% ;连续30 天频率和电压合格率保持在 99.92% 以上;调度员日均指令次数由 50 次降至 20 次,效率提升 60% 。市场化交易模块支持新能源厂商和需求响应主体基于短期出力与负荷预测实时竞价,显著提升发电收益;需求响应用户通过自动化负荷控制可获约 3% 补偿。综合评估表明,该系统在提升电网可靠性、经济效益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方面成效显著。展望未来,应持续优化调度算法,接入高分辨率气象和负荷预测及深度学习技术;完善储能与抽水蓄能协同策略,实现更高效的峰谷套利和应急支撑;引入区块链技术对调度指令与交易数据加密溯源;基于 5G 与 IEC 61850 标准构建云—边—端分布式架构,加速与现场设备互联,为大规模、多区域新能源电网的高效运行与市场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本文针对智能电网中自动化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面向多时尺度的需求分析、高效鲁棒的调度模型、混合优化与在线学习算法、微服务化软件架构以及典型示范工程应用等方法。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自动化调度系统能够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有效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并降低能源成本。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基于分布式智能体的协同调度、加强对极端工况的鲁棒性研究,并在数字孪生与云边协同方面开展探索,以推动智能电网调度系统迈向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自主化的新阶段,为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