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事件陈列” 到“精神阐释”: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专题展览的主题深化路径

作者

李鑫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 重庆 400000

一、引言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传承红岩精神的核心平台,其专题展览经历了由侧重事件呈现到聚焦精神内涵的演进。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展览深化红岩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课题。从“事件陈列”迈向“精神阐释”的转型,既是展览理念的升级,也是对革命历史文化深度解读与创新传播的实践探索。这一转变能促使观众更深入地领悟红岩精神本质,强化展览的教育效能与感染力,对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二、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概述

2.1 历史沿革与重要地位

该机构发端于 1955 年设立的红岩革命纪念馆筹备处,初始馆址位于红岩村13 号,致力于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红岩村历史的初步研究与陈列[1]。伴随对红岩革命历史研究的深化及文物征集范围的扩展,博物馆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过程中逐步整合歌乐山烈士陵园、曾家岩 50 号周公馆、桂园等革命遗址,最终形成集革命遗迹与文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1963 年正式建立的歌乐山烈士陵园,成为铭记渣滓洞、白公馆殉难英烈的重要纪念地,与红岩村历史展示互为补充,共同勾勒红岩革命历史全貌。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全国红色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成员身份赋予全球交流平台,助力红岩精神的世界传播。国内层面,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与中国纪念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在行业发展中发挥标杆作用。同时兼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党性教育特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等多重职能,是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培育爱国情操、强化党性锻炼的核心阵地[2]。

2.2 馆藏资源特色

博物馆拥有10.82 万件/套馆藏资源,其中可移动文物 8688 件/套,珍贵可移动文物4009 件/套,构成展览与研究的坚实基础。藏品类型涵盖历史文献、革命文物、名人手迹、艺术作品等多元类别。

历史文献收藏聚焦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报刊,如《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详实记录时政动态与中共方针,是研究红岩历史的核心原始资料。例如馆藏《新华日报》各时期版本,生动呈现了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宣传阵地,在揭露国民党反动行径、团结进步力量等方面的斗争历程。

革命文物包含志士生活用品、武器装备、通讯器材等。如江竹筠烈士被捕时随身携带的梳子、镜子等物品,直观展现革命者在严酷环境中的坚毅品格。名人手迹收藏突出,涵盖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人的书信与题词,兼具史料价值与思想情感表达。艺术作品则通过油画、雕塑等形式再现红岩革命场景,如描绘渣滓洞狱中斗争的油画作品,以艺术语言强化历史叙事感染力。这些特色资源为博物馆实现从"事件陈列"向"精神阐释"的展览升级提供了充分支撑。

三、红色文化传播转型为“精神阐释”的必要性

3.1 时代发展对传播模式的新诉求

当前红色文化传播面临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与文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使传统以事件陈列为核心的展览模式难以满足公众对文化深度体验及精神内核探索的诉求。在文化自信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构成的红色文化,亟需通过更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众爱国情怀与奋斗动力。

信息爆炸时代促使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突破表层史实,转向对历史精神价值的内源性探索。年轻群体尤其倾向通过沉浸式场景、互动装置与深度解读,在博物馆场域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这要求传播实践从事件叙述升级为精神阐释,以契合时代脉搏,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引领功能。

3.2 公众深度文化体验的转型需求

博物馆参观行为正经历从观光式浏览向深度文化体验的范式转变。传统依时间线罗列文物史料的陈列方式,难以触发观众深层情感共鸣。深度体验要求展览通过多维叙事手法,开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谱系,引导观众参与历史情境重构,实现文化感知的立体化。

以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参观者不仅关注南方局活动轨迹、谈判进程等史实,更渴望解读革命者在逆境中坚守信仰的精神密码。当观众面对渣滓洞、白公馆复原场景时,其核心诉求已超越对监禁环境的认知,转而探究革命者如何通过秘密斗争与信念互勉彰显精神力量。这种对精神内核的探求,倒逼博物馆实现从事件铺陈到精神诠释的转型,以满足当代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深层解读需求。

四、 深化主题的实践路径

4.1 展览策划核心路径:主题聚焦与叙事深化

在策划红岩精神展览时,博物馆首要任务是精准定位主题并构建多维叙事。主题定位方面:一是深度萃取精神内核,从史料把握精髓,如从历史事件提炼主题;二是紧扣时代脉搏,结合现实需求明确方向,如结合纪念活动系统梳理精神内涵。叙事构建方面:运用故事化手法,以人物经历具象化精神;同时拓展内容维度,在广度上延伸至社会背景,在深度上挖掘事件动因及当代价值,通过多维度解析深化认知。

4.2 展陈形式创新

为增强观众对红岩精神的直观感受,博物馆依托技术手段与空间设计营造沉浸式体验。技术应用:“红岩影集”互动拍照区让观众融入革命场景拍摄纪念照;“红岩作品”墙集中陈列多版本《红岩》小说及相关文艺创作,从文化传播角度诠释精神内涵。场景复原结合多媒体投影,如在渣滓洞监狱展区运用灯光音效营造氛围,墙面投射烈士诗词标语,使观众身临其境感知其坚定信念;同时运用 VR/AR 技术,观众可直观探访革命遗址原貌并参与历史互动(如虚拟参观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深化理解。空间布局:“歌乐忠魂”展依据烈士事迹脉络划分主题展区:序厅以大型浮雕奠定基调,后续展厅分阶段呈现地下工作、武装斗争、狱中抗争等内容。各区域通过展品组合强化主题,如江竹筠展区汇集其照片、书信、遗物及相关史料,完整呈现其革命生涯;空间转换辅以灯光变化与展线引导,自然衔接不同主题,逐步深化观众对红岩精神内涵的领悟,提升展览的逻辑性与感染力。

4.3 教育与传播延伸

博物馆围绕专题展览开发系列教育项目,并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教育活动:结合“歌乐忠魂”展推出《铭记“狱中八条” 勇于自我革命》等 21 门干部课程,通过讲座研讨引导干部汲取红岩精神养分;面向青少年开设“小萝卜头”研学课程,以生动形式培育爱国情怀;组织党课学习、剧目观赏、英烈祭扫(如清明祭扫歌乐山烈士陵园)、遗址瞻仰、诗抄诵读等活动,将展览延伸至课堂与社会实践。传播推广:通过官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展览资讯与研究成果,“红岩故事天天讲”系列获得广泛关注;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文物解读与历史场景还原内容;“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展期间开展线上直播导览与互动答疑;联合文化类 APP 推出线上历史课程及解谜游戏。这些举措有效扩大了传播辐射范围,提升了红岩精神的影响力[3]。

五、成效与影响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专题展览实现了从“事件陈列”向“精神阐释”的升华,在观众反响、社会评价及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成果突出。观众参观“歌乐忠魂”等展览后反响热烈,留下“吾辈将承先烈之志,继续发扬红岩精神”、“让人坚定,让人落泪,让人思考,让人回味!”等深刻感言,表明展览成功引发情感共鸣,深化了观众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同时,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评价显著提升,媒体广泛报道其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岩精神上的创新举措与积极贡献;学术界专家也高度赞扬展览的内容深度、展陈设计创新及教育推广模式,将其视为优秀范例,在行业研讨会上引发热议和学习借鉴,充分证明了展览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与高度认可。最终,这些主题深化的专题展览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彬.“惟有奋斗才是照亮我们的光”[N].中国文化报,2025-06-26(001).

[2] 张晓霞.近现代纸质文物的酸化危害及其防治分析[J].艺术品鉴,2021,(11):13-14.

[3] 文芊.展览展教模式下青少年儿童教育综合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1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