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气样分析中校准方法的优化与验证
冯勇 王晋 彭洪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气田公司采气三厂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引言
在气样分析领域,准确测量不同浓度气体成分至关重要。校准作为确保分析仪器测量精度的关键环节,其方法的选择和效果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现有的校准方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气样浓度时,常出现精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校准方法的优化与验证,对提高气样分析质量、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样分析校准基础理论
1.1 常见校准方法概述
外标法是最常用的校准手段之一,它通过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气样,测量其在仪器上的响应值,绘制出浓度-响应曲线。后续分析未知气样时,依据仪器响应值在校准曲线上查找对应的浓度,操作简便直观,适用于大多数常规气样分析。内标法则是在气样和标准气中均加入一定量的内标物,利用目标物与内标物响应值的比值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可有效消除进样量波动、仪器状态变化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分析精度。归一化法较为特殊,它将气样中所有可检测组分的含量总和视为 100% ,通过各组分响应值占总响应值的比例来计算其相对含量,无需精确知道进样量,但要求各组分在仪器上的响应特性相近。
1.2 影响校准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校准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制约。标准气体方面,其纯度若未达要求,杂质会干扰测量,稳定性不佳则导致浓度随时间漂移,直接影响校准曲线可靠性。仪器性能至关重要,检测器噪声大会掩盖微弱信号,降低测量精度;长期使用后仪器部件磨损、光路偏移等引起的漂移现象,会使校准曲线逐渐偏离真实情况。环境因素不可忽视,温度变化影响气体体积,湿度可能导致气样中某些成分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压力波动改变气体分子间距,进而影响其与仪器的相互作用。此外,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程度也极为关键,如进样手法不熟练导致进样量不一致、配制标准气时浓度计算错误等,都会引入人为误差,降低校准准确性。
二、不同浓度气样特性及对校准的挑战
2.1 低浓度气样的特性与校准难点
低浓度气样中目标物质含量极低,常处于仪器检测限边缘,信号强度微弱,犹如在嘈杂背景音中分辨细微声响。背景噪声、仪器固有噪声极易淹没目标信号,导致测量误差增大。而且,在采样和传输过程中,低浓度气样中的目标分子易被采样容器壁、管路吸附,造成有效浓度损失,进一步降低可检测信号强度。在低浓度区间,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通常较窄,仪器响应的微小波动都会对浓度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使得精准定量极为困难,常规校准方法难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2.2 高浓度气样的特性与校准问题
高浓度下,气样中目标物质分子密度大,易使仪器检测器饱和,就像容器被过度填充而溢出,导致检测器响应出现非线性,测量结果严重偏离真实值。配制高浓度标准气体时,对各成分的称量、混合精度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操作偏差都会在校准过程中被显著放大,影响校准曲线准确性。此外,部分高浓度气样具有强腐蚀性、高反应活性,长期接触可能腐蚀仪器内部部件,改变仪器性能,不仅影响当前校准效果,还缩短仪器使用寿命,增加校准成本和难度。
2.3 宽浓度范围气样校准的复杂性
宽浓度范围气样包含了从极低浓度到高浓度的多种目标物质,涵盖了低浓度气样和高浓度气样的特性。对于低浓度部分,需采用高灵敏度校准策略,以捕捉微弱信号;而高浓度部分,则要着重解决检测器饱和、非线性响应等问题。要在如此宽的浓度范围内实现准确校准,需在不同浓度段采用不同校准参数,且各浓度段之间的衔接必须平滑,否则会在校准曲线中出现明显拐点,影响测量准确性。同时,不同浓度下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难以用一种通用校准方法兼顾所有浓度范围,对校准方法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校准模型的复杂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三、校准方法的优化策略
3.1 标准气体浓度梯度优化
精准剖析实际气样浓度分布,利用统计分析手段,像概率密度函数估计,清晰掌握浓度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对于浓度波动大的复杂气样,在关键浓度区间,如痕量污染物气样的低浓度段,浓度点加密设置。通过多次实验,运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浓度点的最优数量与间隔,确保校准曲线能紧密贴合气样实际情况。例如在分析工业废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时,合理的浓度梯度设置可使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从 0.95 提升至0.99,显著降低测量误差,为准确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3.2 校准曲线拟合方式改进
传统线性拟合难以应对复杂气样的非线性响应。引入多项式拟合时,需依据气样特性与响应曲线形状,利用试错法结合模型评估指标,如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确定最佳阶数。在低浓度气样校准中,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通过赋予低浓度数据更高权重,有效提升校准准确性。机器学习算法中的支持向量机回归,能基于大量气样数据构建精准模型,自适应学习浓度与响应值的复杂关系。
3.3 针对特殊气样的校准方法创新
基体匹配校准法通过精确模拟气样基体环境,制备标准气体,有效降低基体干扰。例如在分析土壤挥发性气体时,将土壤提取物添加到标准气体中,使校准更贴近真实气样。动态稀释校准法借助先进的流量控制技术,实时根据气样浓度波动调整标准气浓度。在监测化工园区排放的复杂多变废气时,动态稀释校准法可灵活应对浓度瞬间大幅变化,实现精准校准,突破特殊气样校准瓶颈,拓宽校准方法适用边界。
四、优化后校准方法的验证
4.1 回收率测试
回收率测试是检验校准方法准确性的核心手段。在已知浓度气样中,按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添加标准物质,确保覆盖全浓度范围。经完整分析流程后,依据实测添加量与理论添加量计算回收率。如在低浓度气样中添加目标气体,回收率接近 100% ,表明优化后的校准方法能有效克服基体、仪器噪声等干扰,精准测量目标物质。对多个不同类型气样进行回收率测试,结果均在 95%-105% 之间,有力证实校准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准确性,为分析结果可靠性提供坚实保障。
4.2 重复性实验
重复性实验旨在验证校准方法的稳定性。制定严谨实验方案,在相同仪器条件、操作流程下,对同一样品连续测量多次。通过计算多次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评估稳定性。例如在某气样分析中,重复测量 10 次,RSD 低于 3% ,说明校准方法稳定性佳,测量结果可靠。若 RSD 较大,则需排查仪器漂移、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并改进。良好的重复性确保了校准方法在日常使用中能稳定输出准确结果,满足实际分析工作对方法可靠性的要求。
4.3 与参考方法对比
选取权威、认可度高的参考方法,与优化后的校准方法同步分析相同气样。从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准确性、精密度等多维度细致对比。在分析高浓度气样时,优化方法与参考方法测量结果偏差在允许范围内,且在复杂基体气样分析中,优化方法测量精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与先进性。通过对比,清晰展现优化校准方法的优势,也能发现潜在不足,为后续持续改进校准方法指明方向,推动气样分析技术不断完善。
结语
本研究对不同浓度气样分析中的校准方法进行了全面优化与验证。通过深入剖析现有方法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显著提升了校准准确性。经多种验证手段证明,优化后的校准方法在不同浓度气样分析中表现出色。然而,气样分析环境复杂多变,未来仍需持续探索新的校准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分析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月婷,赵刚,刘建鑫,郭松杰,马维光,薛书杭,董磊,张雷,尹王保,肖连团,贾锁堂.基于NICE-OHMS 技术进行大气压气样直接检测的理论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0,40(03):706-711.
[2]冉文博.致密气藏中含 CO2 天然气相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9.
[3]贾晋鹭.用气样分析手段研究煤矿采空区氧化带氧化规律[J].煤,2018,27(06):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