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王小辉 赵利
西安邮电大学 咸阳北城中学
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机制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内涵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机制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流程及常态化的监督手段,对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把控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在于实现“三个结合”:即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效果评价相结合,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监督相结合,单一考核与长效反馈的机制设计相结合。
(二)重要价值
1. 保障立德树人成效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评价监督机制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行为,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避免“重知识轻价值”“贴标签式思政”等形式化问题。
2. 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科学的评价监督能够精准识别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短板,如思政元素挖掘不深、教学方法单一等,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靶向指引,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3. 强化教学管理规范
通过制度化的评价监督,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管理全过程,明确院系、教师、学生等主体的责任,避免“各自为政”的管理乱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现存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1. 指标设计模糊化
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仍停留在“有无融入思政元素”的表层判断,缺乏对“融入深度”“育人效果”的细化指标。例如,理工科课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效果难以量化,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2. 价值导向与知识评价失衡
现有评价多侧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思政目标的考核不足。如课程考核中,思政相关内容占比普遍低于 10% ,难以体现“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
(二)监督主体与方式单一
1. 主体局限于行政监督
多数高校的课程思政监督依赖教务处、督导组等行政力量,学生、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度低。例如,企业对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评价未纳入监督体系,导致评价脱离实践需求。
2. 方式侧重“结果性检查”
监督多采用“查教案、听公开课”等静态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效果(如课堂互动中的价值观引导)缺乏跟踪,难以全面反映教学实效。
(三)反馈与改进机制缺失
1. 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部分高校将评价结果仅作为教师考核的“加分项”,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成果推广,其结果仅应用于教学质量检查或教学比赛指标,导致教师缺乏改进动力。在资源支持上与普通教师无显著差异。
2. 动态调整机制缺位
课程思政需适应时代发展更新内容(如结合社会热点强化价值引导),但现有机制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定期修订,导致评价标准与育人需求脱节。
三、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框架
(一)“三维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以“目标—过程—效果”为逻辑主线,设计多维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三方面:1.聚焦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的目标维度。主要评价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度,教学目标中价值引领的明确性。2.关注教学实施的规范性的过程维度。主要评价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和教师言行的示范性。3.兼顾短期与长期效果的效果维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即时反馈和长期发展表现。
(二) “多元协同”监督体系
“多元协同”监督主要包括校内主体协同和校外主体参与两种形式。其中,校内主体协同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和督导专评展开;校外主体参与,科引入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和毕业生跟踪,来收集对课程思政长期影响的反馈。
(三)“闭环联动”反馈机制
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现存问题,可将课程思政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将其作为课程建设立项的重要依据;同时,动态调整评价指标,每年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学生思想动态等,修订评价指标;最后,建立问题整改跟踪制度。
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由院系牵头制定整改方案,督导组定期复查,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效果验证”的闭环。
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分学科细化评价标准
对于文科类课程,侧重“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的评价,可通过论文中体现的价值立场、课堂辩论中的观点表达等进行考核。对于理工科类课程,需强化“科技创新与家国情怀”的结合度,可通过实验报告中对“技术伦理”的思考、科研项目中的团队协作表现等进行评价。
(二)创新监督技术手段
运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过程追踪,通过搭建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平台,记录教师的思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参与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教学规律与问题。同时,引入“情境化评价”方式,在实践教学中设置思政情境,以动态行为评价替代静态考核。
(三)强化师资培训与文化建设
可通过开展评价能力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教师对思政教学效果的判断能力。可邀请思政课教师示范如何从课堂互动中捕捉学生的价值观变化。通过宣传优秀教师的思政教学案例、举办课程思政评价研讨会,让教师认识到评价监督不是“约束”而是“助力”,主动参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营造“全员参与”的评价文化
五、结论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需要从指标设计、主体协同、反馈优化等多维度完善。通过分学科细化标准、多元主体参与监督、闭环反馈联动,促进课程思政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要求”变为“自觉”。未来,还需在评价的“温度”(兼顾量化与质性)、“精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分析能力)上持续探索,最终实现“评价—监督—育人”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林凤,黄堪丰,王道勇.基于“三教”改革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15):208-211.
[2]肖黎黎,周文君,刘湘黔.基于发展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关世界,2025,(09):175-177.
[3]李晓艳,武秋平.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大学学报,2025,46(02):131-135.
项目信息:咸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XYKT2024398);西安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JGSZA202411);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YJGK202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