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
彭艳琴
武汉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12
在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深化的背景之下,“一站式”学生社区逐渐发展为集学习、生活、娱乐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同时为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提供了较强的赋能。当前,虽然有不少高校已经建立起了以“一体五翼”为蓝本的育人模式,然而在服务效能的体系构建上却仍存在着较大的优化空间,而“如何通过系统性策略的优化来让社区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加油站’”也就成了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解答的一道必答题。因此,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务必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性成长诉求和“专业——职业”衔接维度切入来审视、摸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效能的强化思路、策略,同步落实“框架构建+职能完善+评价优化”的综合改革理念,继而为高等教育建设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赋能。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的研究意义
(一)育人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应用,院校可以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块之间的边界,利用“一体五翼”的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将红色教育、学业帮扶等常规功能集成为有机的整体,以之为载体来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为高校育人模式从“碎片化”向“系统化”的顺利转型带来关键的实践基准。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高校场域内,社区通常聚焦着学生们在思想、学业、健康等多个维度的共性需求,以“绿色健康”和“蓝色科创”为代表的项目更是直接服务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一站式”的学生社区,高校便可更为精准地对接于新时代维度下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诉求,让学生们在个性化的素质建设过程中汲取到真正适配于自身基准和目标的外界“养分”,继而进一步彰显出院校的生本综合发展赋能效力。
(三)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高校在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过程中可以依托于“大数据”等技术来建立、健全动态化的综合反馈机制,能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的精细化建设,从长效维度出发来推动高校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发生实质性转变,为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发展带来典型的优化基准框架。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通过之前的调查不难发现,当前很多高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活动中仍旧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区在空间功能的划分上还表现得比较模糊,一些社区的“一厅一中心”与各个服务站在物理层面彼此隔离,没有形成彼此联通的服务通道,从而导致社区的服务项目存在严重的衔接问题,难以构建起综合层面的服务主体;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区在协同机制的构建领域也不甚健全,各个服务站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对学生基本信息、就业导向、思想活动状态等核心信息项目的重复获取率过高;还需提及的一点是,不少高校的学生社区在数据应用方面暴露出了浅层化的问题,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基础考勤统计等领域,没有进一步实现服务需求的多维、精准预测和趋势模拟;另外,部分高校学生社区的服务载体过于单一,普法教育、就业指导等核心活动大多通过讲座等常规形式来开展,导致学生们的活动参与度难以提高;最后,一些院校的对应评价体系构建不够完善,较为缺乏对学生社区服务效果的量化评估思路和策略,相关的评价数据获取和分析流程也存在若干断链节点,继而严重制约了综合服务效能的优化发挥空间。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效能的提升策略
(一)强化空间功能融合,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构建并不意味着将常规的服务站点拼凑在一起,同时也要彰显出功能模块化服务基础上的有机联动,以此来实现 "1+1>2" 的理想效果。立足于此,院校应当重点强化学生社区的空间功能融合效能,以“一厅一中心”为核心主体来将“五翼”服务站做模块化的融合设计,对标于既有的联动服务框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空间资源发展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同时为学生获取必要的服务项目提供更多的便利保障。
例如在学生社区的空间布局设计方面,院校不妨让“红色教育”服务站与“金色讲堂”服务站相邻,并在二者之间设置一处“红色研学角”,以此来让学生们在初步完成了革命历史的主题学习活动后便能直接在 adjacent的学业发展室中参与到“红色文献研读”的专题学术讨论活动中,确保学生能够以“趁热打铁”的方式来实现学习成果的反馈、内化和二次整合。又或者,院校可以将学生社区的自习区与“蓝色科创”服务站之间建立起融合性的共通通道,从而打造出“科创实验室 + 成果展示厅”的联动学习服务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完成常规操作项目后立即在展示厅中借助于全息投影技术、设备来呈现出对应的实验成品。此外在社区服务功能的综合设计上,院校也要注重不同服务站之间资源的交叉渗透、融合,可在“绿色健康”服务站旁设置一处“运动+红色教育”的综合主题区域,让学生在健身器材旁即可通过扫码的方式来观看表现出革命先烈运动事迹的短视频材料,继而实现“体育锻炼”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双重浸润和互促发展。
(二)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实现服务精准供给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转型期,同时由于受到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自身在学习进度、职业追求、能力构建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个体特征,针对这一群体的综合服务活动也要表现出数据的全面、精准和灵活性。立足于此,高校要在学生社区构建中集中运用“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来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学生多种行为数据、服务评价数据的动态反馈系统,一方面让社区的服务基准建设更具精准性和覆盖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来自院校的关怀和鼓励,继而为其他方面的社区建设工作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以“蓝色科创”服务站为例,院校可以通过采集就读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具有不同职业诉求学生的科创项目申报数据、实验设备使用频率等核心信息来集中分析当前教具“热度”的研究方向,以此为依据来提前为学生们精准推送相关的导师指导、设备预约提醒等服务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的执行效率,院校可以在学生社区中引入智能管理平台,在系统监测到“社区普法教育”服务站的法律咨询需求连续较长时间出现增长趋势时,便会自动触发“模拟法庭”的活动预案,联合院校内部的法学院教师来共同开展定制化的普法实践活动;与此同时,院校还要同步建立对标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档案,具体根据“金色讲堂”服务站的学业帮扶记录来为那些学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自动构建起“课程补习+学习方法指导+心理疏导”的组合服务包,从而真正实现从过去的“被动响应”到现在的“主动预判”的服务机制转变。
(三)创新协同育人载体,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高等教育的优化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事业,同时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效能的强化也要借助于来自不同领域的“养分”。着眼于这一客观事实,院校要积极建立、健全“主体+五翼”的联动服务机制,以学生社区为核心载体来进一步推动不同服务站与校外综合资源之间开展更深维度、更大范畴的合作,一来能动强化学生社区的综合建设效能和学生反馈效力,二来有效扩大院校的综合影响力,同时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建设的优化开展提供更多宝贵的素材和灵感、经验。
例如,院校可以围绕“红色教育”服务站的建设来构建联动服务框架,具体联合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共同打造“线上云祭扫+线下实地研学”的联动载体,与革命纪念馆共建一处“VR 红色展厅”,让学生们能够在社区中即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走进”纪念馆,深度参与到线上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而后再通过线下渠道进行实地参观,使红色教育的活动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而围绕“绿色健康”服务站的联动构建,院校则可重点引入当地的体育协会资源来同步开展“社区运动联赛+体育文化讲座”系列活动,邀请当地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规模赛事参与者走进社区举办“名将公开课”活动,同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羽毛球、篮球或乒乓球等“热门”运动的联赛,继而形成“明星引领+大众参与”的综合活力氛围。此外,各个服务站还可定期举办以“五翼联动”为主题的个性化活动,通过“红色科创周”等活动路径来让学生们用科创作品去演绎心中印象深刻的“红色故事”,继而实现“思想引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融合、互促。
(四)深化数据驱动应用,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提高学生社区的服务效率和精度是高校在相关项目综合服务效能强化方面所要做好的核心工作,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则离不开对应的技术赋能。据此,院校应当进一步将“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全面融入社区管理的多个环节当中,立足于“一厅一中心”的维度来部署、优化智能服务终端体系,让学生能够通过“刷脸”等简便的方法即可获取个性化的服务推荐,一方面降低社区服务机制运动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多自主整合服务项目并获取个性化成长资源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社区服务机制的能动完善积累更为真实、多元且具代表性的素材数据。
例如,院校可以结合不同学生近期在“金色讲堂”中所接受的学业帮扶记录来构建出模块化的学生专业发展数据模型,以之为基准来为他们精准推送相关专业的考研讲座信息。在信息展示方面,院校可以在社区食堂中的结算区内设置一处数据屏,实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显示“绿色健康”服务站的运动打卡排名,学生在用餐时便可随时查看自己的运动积分,从而形成“饮食+运动”的健康管理闭环链条,使学生们能够在对应的数据影响下提升自身的每日运动达标率。除此之外,院校也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深入分析服务站的宏观使用规律,在发现“社区普法教育”服务站在学期末的法律咨询需求激增时,便可提前在站点内部署“毕业季法律护航”的专项服务模块,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有关劳动合同审核、就业维权等主题的定制化指导服务。此外通过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应用,院校还可在学生社区的公共区域内设置一处“服务效能看板”,实时为学生展示出各个服务站的活动参与率、学生满意度等核心指标,以此来促进社区服务效能的持续、稳定优化。
(五)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服务质量提升
评价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优劣评定”,更多的是为工作的后续发展指明方向和目标。在评价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效能方面,院校要有意识地建立起“学生评价+数据监测+第三方评估”的多元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量化反馈,一来进一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从评价结果中侧面了解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社区提出的后续建设要求,同时也能够为社区自身的能动转型提供必要的参考维度和具体素材。
譬如,院校要针对“五翼”服务站的多维服务功能设计出更具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对“红色教育”服务站,院校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党史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爱国主义情感的阶段性提升值等数据,并可主要依托于前后的问卷对比分析来获取结果;对“蓝色科创”服务站,院校则要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专利申报数、科创竞赛获奖率等较为硬性的指标。此外,院校还可引入教育评估机构参与对应工作,对“一体五翼”模式进行年度评估,综合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维方式来对社区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进行精细的量化分析,评估结果则要被直接用于服务策略的能动调整。条件满足时,院校还要积极建立、健全“服务——评价——改进”的综合闭环机制,具体根据学生们对“金色讲堂”中学业帮扶活动的评价反馈来形成数据模型,继而针对性地优化导师的匹配机制,同时采用“学生选课+导师双向选择”的综合模式来让学生对学业指导形成更高的认可度。另外,院校也可定期组织举办“服务开放日”活动,积极联系、邀请本地学生的家长、合作企业代表等相关人士走进社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评价社区的综合服务效能,为其后续的改进提供更加多元的参考。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主要策略外,院校还应当重视起对常规学生社团的兼容利用,积极推动“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的复合框架,结合基础职能的同质程度来融合二者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履行链条,让学生社区的综合服务终端实现进一步下沉、外扩,并为学生社团的职能覆盖扩大提供相应的载体,为后续工作的多维拓展提供对应的路径和端口。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效能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通过强化空间融合、构建动态机制、创新协同载体、深化数据应用、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来构建保障性的一体框架,进一步让“一体五翼”模式真正释放出强劲的育人活力,继而为学生们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成长支持,推动高校育人质量迈向新台阶。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广大院校还需更加持续、密切地关注学生们的综合需求变化,借助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来不断增强学生社区服务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为培养、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杰.服务视角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3):98-102.
[2]王妙,周利.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24(32):121-124.
[3]卜谦祥.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3):85-88.
[4]林泳兵.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模式路径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4(7):20-22,25.
[5]赵国霞,温雅.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24(4):82-88.
作者简介:彭艳琴(1981 年6 月-),女,汉族,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