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5W理论"视域下中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建设研究

作者

靳井虎 邵艳平

曲阜中医药学校 山东曲阜 2731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养生智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等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药博物馆作为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业机构,既保存了中药标本、医史文物等物质载体,又承载着中医药理论、诊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内涵,是连接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社会的关键纽带。

然而,当前部分中药博物馆存在宣传主体专业性不足、内容同质化、渠道单一、受众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文化传播效果有限。拉斯韦尔的“5W 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经典框架,为解析传播活动的完整链条提供了系统性视角。将其应用于中药博物馆的文化宣传研究,可从传播要素的协同优化入手,构建科学高效的宣传体系,这对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其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5W 理论”与中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理论契合性

“5W 理论”强调传播活动是由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构成的有机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中药博物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本质上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过程,二者在核心要素上存在高度契合性: 传播主体(Who):对应中药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团队、专业讲解员、科研人员等,其专业素养与传播能力直接决定信息的准确性与吸引力;传播内容(Says What):涵盖中医药历史、药材知识、方剂理论、医德文化等核心信息,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包括博物馆的线下展览空间、线上数字平台、教育活动等,是连接主体与受众的桥梁;传播受众(To Whom):涉及青少年、普通公众、专业研究者等不同群体,其认知需求差异决定了宣传策略的针对性;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体现为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深化、情感认同及行为转化(如践行养生理念),是衡量宣传效能的最终标准。这种契合性为解析中药博物馆的宣传短板、构建优化路径提供了清晰的理论依据。

三、“5W 理论”视域下中药博物馆宣传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传播主体:专业性与传播力失衡

部分博物馆讲解员虽具备中医药基础知识,但缺乏传播学训练,存在“重知识灌输、轻互动引导”的问题;同时,外部专家(如中医师、非遗传承人)参与度低,导致宣传主体单一,权威性与亲和力不足。

(二)传播内容:科学性与可读性割裂

内容呈现多以“标本+文字说明”为主,偏重药材分类、性味归经等专业知识,对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脉络、人文故事挖掘不足;且与现代健康需求结合度低,难以引发公众共鸣。

(三)传播渠道:线上线下协同不足

线下展览仍以静态展示为主,互动体验项目匮乏;线上平台多为信息发布窗口,缺乏“云展览”“虚拟体验”等创新形式[3],未能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矩阵。

(四)传播受众:分众化策略缺失

宣传内容“一刀切”,未针对青少年、老年人、专业群体等设计差异化方案,导致信息传递与受众需求错位。

(五)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

多数博物馆未建立系统的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对受众认知变化、行为转化的深层分析。

四、“5W 理论”指导下中药博物馆宣传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传播主体:构建“专业+多元”的协同团队

推动内部团队“双素养”提升:通过“中医药知识培训+传播学技能 workshop”,培养既懂药材鉴别、医史脉络,又掌握叙事技巧、互动引导方法的复合型讲解员。

引入外部权威资源:建立“专家库”,邀请中医药高校教授、非遗传承人、临床中医师定期开展讲座、参与展览策划,增强宣传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招募中医药爱好者作为志愿讲解员,通过“大众视角”拉近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二)深耕传播内容:打造“科学+人文+时代”的三维体系

夯实科学性基础:以《中国药典》《本草纲目》等权威文献为依据,确保药材功效、炮制工艺等专业信息的准确性,设置“知识溯源”板块[4]标注信息来源。

注入人文内涵: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故事元素,如“孙思邈医德典故”“青蒿素研发历程”等,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短片等形式具象化呈现。

对接时代需求:增设“中医药与慢性病防治”“中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等专题内容,强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的关联性。

(三)拓展传播渠道:构建“线下沉浸式+线上立体化”的矩阵

升级线下实体空间:打造“五感体验区”,如通过嗅觉识别药材香气、触觉感受不同质地的饮片、听觉聆听药杵研磨声;利用 AR 技术实现“虚拟采药”“方剂配伍模拟”,增强互动性。

线上平台:在学校官网精心开设中药博物馆专栏,全面介绍博物馆的展品、展览活动、科普知识等内容,为访问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定期发布中医药文化相关的优质图文、精彩视频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和互动,扩大宣传影响力。

(四)精准定位受众:实施“分众化”宣传策略

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中医药研学课程”,结合中小学《科学》《历史》教材内容,开展“种子画制作”“中药香囊”等动手项目,通过游戏化学习激发兴趣。

针对普通公众:采用“生活化表达”,如用“生姜驱寒 促进血液循环”等通俗类比解释药理,开展科普健康校小讲座。

- 针对专业研究者:设立“学术资源专区”,提供珍稀标本数据库、未刊文献查阅服务,定期举办“中药鉴定技术研讨会”等专业活动。

(五)完善传播效果:建立“量化+质性”的评估机制

量化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知识知晓率”(如药材功效答对率)“参观满意度”。

质性评估方法:组织受众焦点小组访谈,收集对宣传内容、形式的改进建议;跟踪观察受众行为变化,如参观后是否践行中医药养生方法。

动态优化机制:每季度形成效果评估报告,针对“某类内容受众反馈模糊”“某渠道互动量低”等问题,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5W 理论”,系统分析了中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的要素协同问题,并提出了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五个维度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中药博物馆需打破“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通过专业化团队建设、优质内容生产、多渠道融合、分众化服务及动态化评估,构建“闭环式”传播体系,才能有效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能。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量化分析不同优化策略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程度;同时,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探索新技术在中药博物馆宣传中的应用场景,将是值得深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拉斯韦尔.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 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年)[Z]. 2021.

[3]王梦洲,苏岩. 智慧中药博物馆信息化发展趋势探析[J].信息记录料,2021.22(5):179‐181。

[4]龚力民,罗怀浩,曾晓艳,刘塔斯,肖冰梅,潘清平.应用数字化教学进行《中药鉴定学》学科建设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9):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