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探索
谢海英
衡南县旅游服务中心 湖南衡阳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行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意义
1.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通过党组织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大党建、大旅游、大服务”格局。
2.优化治理体系与服务效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设立智慧指挥平台和党员志愿服务队。
3.深化文化赋能与品牌塑造。党组织主导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 IP:以“党建 :+. 旅游”,如:衡南县拍摄的央视纪录片《深入龙潭虎穴--谢小球》,重现英雄传奇。同时,创作了渔鼓词《红色衡南县民富强》、舞台剧《桐梓山上映山红》。开发“红色微游线路”,结合党课和红色剧目,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4.驱动产业升级与惠民富民。党组织引领产业融合,释放经济动能:如衡南县怡海村的“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带动集体增收。
二、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在实践中既面临深层次挑战,也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综合分析如下:
1.主要挑战。体制机制协同不足,党建与业务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乡镇的景区、景点党建宣传分散无序,缺乏统筹规划。特别是有的景区面积大,涉及几个村甚至几个乡镇的,此类问题就尤为突出。
跨部门协作效率低,文旅资源分散管理导致协同不足。资源转化能力薄弱,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呈现“重旅轻文、景强文弱”倾向。这样就直接导致文旅资源价值未充分释放,创新业态供给不足,高端产品开发滞后的状况。
人才与积极性瓶颈,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缺乏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党员骨干。老中青党员梯队衔接不力,特别是年轻党员少。部分党员干部在市场化转型中担当意识不足。
2.关键机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将文旅融合纳入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战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地方政策配套强化,如建水县当地政府专题部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模式加速涌现,组织机制创新:“三五联动”党建工作法(五者并行、五创同举、五融互促)实现党建与业务全链条融合;“三联工作法”(组织联建、文化联育、服务联动)激活治理动能。业态融合创新:利用“党建+非遗”模式推动文旅产业;“红色微游线路”结合骑行互动体验,让红色教育“活起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凸显,带动增收:通过党员志愿服务进景区,旅游收入剧增,同比增长 19% ;“旅游 + 农业”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提升品牌:“党员诚信经营户”联盟提升服务品质,游客突破1300 万人次。
3.乡村振兴场景的特殊机遇。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发展新引擎:产业规模扩大:2024 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8 亿人次;推动“农文旅”融合防止“去农民化”,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模式多样化:“大景区”规划、乡村 IP 联动形成合力;“党建 + 股田制”实现村集体增收。
三、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策略建议
以下是基于各地实践提炼的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策略建议,综合顶层设计、执行路径与保障机制三个维度:
1.健全组织联动机制,破解“各自为政”。构建跨部门协同平台,成立文旅融合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文旅、农业、规划等部门资源,制定统一标准,避免宣传碎片化与设施不兼容问题。推行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协调项目开发与品牌共建,实现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深化基层网格治理,建立“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责任区”四级架构,发动老党员、乡贤组建“邻里议事会”“红管家服务队”,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治理与文旅服务。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示范
岗,提供标准化服务。
2.创新业态融合路径,激活文化内核。打造差异化主题 IP,依托当地资源设计主题村落:如科普研学、“民宿
户外运动”、田园综合体,避免同质化竞争。开发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如在衡南县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根据地旧址,通过修复游击队员训练场地、复原战时指挥所、收集陈列革命文物等方式,还原了 1928年桐梓山工农游击队响应湘南起义的历史场景,使散落的遗址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红色教育现场,让红色教育“活起来”。推动“文旅+产业”链条延伸,党组织领办产业联盟:利用当地种植加工、旅游观光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一产奠基、三产增收”。非遗活化创新:复制“非遗巡展 + 文创产品”、“党员诚信商户”模式,提升文化附加值。
3.强化数字与金融赋能,提质服务效能。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开发数字平台,接入商户资源与惠民消费券系统,提升用户体验。运用自媒体矩阵引流:如联动网络大 V 推广“云端越野”IP,实现淡季流量破圈。创新金融支持工具,推出专项信贷产品:针对民宿改造、生态观光项目提供“乡旅 E 贷”等低息贷款。设立文旅融合基金:参考按投资额 10% 补助、省级示范基地奖励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
4.完善政策与人才保障,筑牢发展根基。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明确“以文塑旅”路径:制定省级专项文件,设定收入目标与考核指标。土地与项目倾斜:利用《国家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政策》,优先审批文旅用地,支持老旧设施改造。实施人才双轨培育,本土人才淬火计划: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给予创业补贴。
四、党建引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经验分析
党建引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地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综合分析各地实践案例,可总结出以下典型经验:
1.组织建设方面。建立"党建 + 文旅"工作专班,如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文化体育旅游设施建设;推行党组织覆盖工程,在星级饭店、旅行社、餐饮机构等产业链建立党组织,实现"旅游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组建优质服务、应急救援等党员先锋队开展志愿服务。
2.工作机制方面。创新党建方法,通过“党建引领者”、“文化传承人”、“最美文旅人”等角色定位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建立"联审联管"制度,通过部门合力规范文旅行业审查流程;探寻新方法,通过专项调研,挖掘文旅资源,绘制全域地图、全域旅游指南。
3.融合发展方面。打造红色研学矩阵,整合廉政教育基地、革命故居等资源开发"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线路;推动业态创新升级,通过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培育特色 IP 品牌,提升清泉农夫田园综合体、谷溪安漫亲子营地、洛夫文学艺术馆、归园红色研学等主题的高品质旅游体验。
4.服务提升方面。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推出文旅小程序整合全域文旅资源;实施积分制管理,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优化营商环境,以"金牌店"、“党员诚信经营户”、星级乡村旅游点等品牌提供优质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工作机制、深化产业融合、优化服务供给等系统性举措,能有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未来需进一步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政策配套和要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峰.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24,39(07):1643-1663.
[2]金斌.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4,(12):25-28.
[3]宋刚安.旅游强国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4,39(07):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