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视域下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超越
田晓锐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43002
习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的窠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习总书记围绕“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多个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方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生态危机的实践超越,也为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阐释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石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辩证思维的深度运用、实践精神的充分彰显、自由精神的高扬以及人民中心理论的深切贯彻,提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继承,更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沃土中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范式。
习近平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4]。他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从生命哲学的高度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一理论以辩证的实践理性为基石,通过整体主义认知方法,强调人与自然在物质代谢、能量循环与信息交换中的有机统一。这种基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的认知框架,超越了笛卡尔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形而上学的预设。习近平同志的“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简单将自然视为工具性存在不同,它通过辩证法的扬弃,确立了人与自然作为实践主体的共生关系,构建起基于主客同一的生态整体主义范式,实现生态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内在统一。
(二)“两山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坐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着的实际,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意义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一理论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以及政绩观的转变和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一种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一种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好坏的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结构,要在发展市场经济中保护自然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努力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格局。
“两山论”凸显了维护生态环境的优先性和重要性,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完善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引领我们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奋勇前行,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让美丽中国的目标逐渐变为现实,为子孙后代铺就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三)“双碳目标”:绿色转型的新抉择
双碳目标,即中国承诺到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 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做出的战略抉择。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向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使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合,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根基,以“生命共同体”理念重构人与自然关系,以“两山论”破解发展与保护悖论,以“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了兼具哲学高度、实践深度与全球视野的科学体系。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的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更以对西方生态治理模式的实践超越,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系统的中国方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将持续照亮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路,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209.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3]孙要良.唯物史观视野下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4):85-91.
[4]冯留建,张伟.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述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04):72-8.
[5]林智钦.以和谐共生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实现[J].中国软科学,2024,(S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