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饮食文化教育培养儿童友善分享习惯的途径

作者

朱跃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幼儿园 236000

引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友善分享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交与情感元素,是培养儿童友善分享习惯的有效载体。探讨饮食文化教育培养儿童友善分享习惯的途径,能为儿童品德教育提供新视角,助力儿童良好品格塑造。

1. 饮食文化教育与儿童友善分享习惯概述

1.1 饮食文化教育的内涵

饮食文化教育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民俗、礼仪等多方面元素的教育。饮食文化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从古代的饮食典籍到民间的饮食习俗,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特征。例如,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菜系,如鲁菜的醇厚、川菜的火辣、粤菜的鲜美等,每一种菜系背后都有着当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在饮食文化教育中,儿童可以了解到食材的来源,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这涉及到农业知识、运输知识等。同时,饮食文化还包括餐桌礼仪,如坐姿端正、餐具的正确使用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它教会儿童在饮食过程中懂得节制,不暴饮暴食,珍惜食物资源,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教育通过这些丰富的内涵,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1.2 儿童友善分享习惯的重要性

儿童友善分享习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一故事体现了分享与谦让的美德。友善分享习惯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当儿童愿意分享自己喜爱的食物时,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在学校或社区环境里,分享食物可以让儿童更快地融入集体,结交更多的朋友。这种分享习惯还能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对食物的喜爱或者需求时,主动分享体现了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尊重。而且,友善分享习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友善分享的习惯,将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家庭中的饮食文化教育途径

2.1 家庭用餐礼仪引导

家庭用餐礼仪是家庭中饮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家庭的用餐场景中,有着许多不成文但意义深远的礼仪规范。在餐桌的座位安排上,长辈通常坐在上座,这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儿童从小接受这种座位安排的教育,能潜移默化地懂得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在用餐过程中,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开始进食,这一规则教导儿童尊重长辈的权威。此外,用餐时不挑食、不浪费食物也是家庭用餐礼仪的重要部分。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儿童看到珍惜食物的行为。例如,家长将自己碗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儿童也会受到影响。在传递餐具、食物时,要用双手,这种细致的礼仪动作体现了对他人的礼貌。家庭用餐礼仪引导还包括不发出不雅的声音,如吧唧嘴等,这有助于儿童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通过这些家庭用餐礼仪的引导,儿童不仅学会了如何在餐桌上表现得体,更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神,从而有助于培养友善分享的习惯。

2.2 亲子共制美食体验

亲子共制美食体验在家庭饮食文化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中国家庭中,有很多传统美食适合亲子共同制作,如包饺子。包饺子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教育意义的过程。首先,准备食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向儿童介绍食材的种类、营养价值等知识。例如,告诉儿童韭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对身体有益。在制作饺子皮和馅料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参与其中,如擀面皮,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耐心和动手能力。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时,这是一个温馨的互动场景。儿童可以将自己包好的饺子与家人分享,这种分享是自然而快乐的。亲子共制美食体验还可以包括制作传统的糕点,如绿豆糕。制作绿豆糕需要将绿豆煮熟、去皮、蒸煮、成型等多道工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够体会到食物制作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食物。同时,儿童亲手制作的美食与家人分享,也是一种友善分享习惯的培养。这种体验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将饮食文化教育融入到了家庭活动中。

3. 学校里的饮食文化教育实践

3.1 课堂知识传授

在学校里,课堂知识传授是饮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学校课程中,可以融入丰富的饮食文化知识。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讲解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诗词文章。例如,苏轼的《猪肉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文人对美食的喜爱和独特的美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讲述不同朝代的饮食特点,如唐朝的饮食文化繁荣,宫廷饮食和民间饮食的差异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饮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不同地区的食材特色,如云南的野生菌、新疆的瓜果等,这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对饮食的影响。此外,在生物课程中,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知识讲解也是饮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哪些富含维生素等,这有助于他们合理饮食。通过这些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角度全面地了解饮食文化,从而为培养友善分享习惯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当学生对饮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后,他们会更加尊重食物,进而更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相关的知识和食物本身。

3.2 集体用餐活动组织

学校组织集体用餐活动是培养儿童友善分享习惯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的学校食堂中,集体用餐是常见的场景。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将饮食文化融入到集体用餐中。例如,设置特色饮食日,在这一天提供各地的特色美食。当学生们品尝到不同的美食时,会激发他们对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在集体用餐过程中,可以安排小组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特色食物与小组成员分享。这种分享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品尝到更多种类的食物,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学校还可以在集体用餐时开展饮食文化小讲座,介绍当天提供的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集体用餐活动的组织,学生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他人的喜好,培养了友善分享的习惯。

3.3 校园饮食文化氛围营造

校园饮食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儿童友善分享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的校园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饮食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可以在食堂、走廊等地方张贴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图片、标语等。例如,在食堂的墙上挂着中国传统美食的精美图片,配以简短的介绍文字,让学生在就餐过程中随时可以了解到饮食文化知识。学校还可以开展饮食文化主题活动,如饮食文化节。在饮食文化节期间,举办各种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比赛,如美食制作比赛、饮食文化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他们能够深入地体验饮食文化。

结束语:饮食文化教育为培养儿童友善分享习惯开辟了新路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饮食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多途径开展饮食文化教育,能让儿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养成友善分享的习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秀娟. 对幼儿园开展健康饮食文化教育[J]. 新一代(理论版),2020(5):209.

[2] 吴 晓 萍 . 以 儿 童 食 育 为 抓 手 将 传 统 文 化 融 入 幼 儿 生 活 中 [J]. 教界,2019(18):138-139.

本文系 2024 年度阜阳市颍州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友善行为养成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ZJK2426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