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杨佑华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435500
一、引言
高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然而,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数学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未能及时更新。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
(二)教学环境不足,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需求。师生互动不足,生生互动机会较少,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和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三)教学技术应用不充分,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度不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智慧教学平台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和课后巩固中的作用。教学模式创新不足,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策略
(一)更新教学思维,遵循教学原则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遵循“以生为本、科学高效、趣味多元”的教学原则。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科学高效原则强调教学设计应具有科学性,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趣味多元原则倡导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在人教A 版“三角函数”单元教学中,教师贯彻上述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初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角度与弧度的转换理解不够透彻。据此,教师设计了从角度到弧度的过渡性教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摩天轮旋转和钟表走动的视频引入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概念,将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讲解三角函数图像时,教师没有直接展示结论,而是利用动态几何软件,让学生观察正弦曲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图像特征。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基础组关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图像;提高组探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拓展组研究三角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简谐运动模型。
(二)改善教学环境,构建生态化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生态化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倡导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创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实现教学相长[2]。
在人教A 版“空间几何体”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策略改善教学环境,构建生态化师生关系。课前,教师调整教室布局,将传统排列的课桌椅改为小组讨论形式,每组配备几何模型和数字设备,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课堂开始,教师抛出开放性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由多个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而不是直接讲授知识点。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想法,适时给予指导,但不急于评判对错。
在一组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复合几何体的表面积”时遇到困难,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法,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能否将复合体分解为基本几何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策略。当另一组提出将复合几何体分解为熟悉的基本几何体计算时,教师请该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则退居“二线”,担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后,教师在班级学习平台上开设“空间几何问题研讨区”,师生、生生可以继续交流探讨,延伸课堂学习。
(三)技术赋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技术赋能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和效率,包括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和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的技术应用。
在人教A 版“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在智慧教学平台上建立“数据分析实验室”,上传微课视频和预习资料,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而是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数据调查活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收集校园内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直观体验统计过程。
在讲解数据分析方法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不同统计图表的生成过程,学生通过触控操作参与图表的制作,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解。教师还引入实时投票系统,设计情境问题,学生通过手机终端参与投票,系统自动统计结果并生成图表,将抽象的统计概念转化为直观可感的体验[3]。
课后,教师利用智慧平台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练习题,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供针对性反馈。对于统计概念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系统会自动推荐补充资源;对于掌握良好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数据分析任务。
四、结语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更新教学思维、改善教学环境、技术赋能等方面提出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人教 A 版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评价体系构建等问题,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青雷.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2025 年第一届文化信息与教育发展论坛论文精粹.昆山文峰高级中学,2025:338-340.
[2]聂贞福,杨灿.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途径[J].人民教育,2024(9):79.
[3]马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