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教育”理论的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实践创新
姜佳
溧阳市新昌小学幼儿园
引言:在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愈发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育从业者正聚焦于如何在幼儿早期教育阶段提供丰富且具有实质意义的实践体验。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为“大自然与大社会皆为活教材”,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与自然亲近,从而引导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与成长。种植活动作为一种使幼儿接触自然、探索生命奥秘的有效方式,其内含的教育潜能不容忽视。目前幼儿种植活动面临形式单一、教育融合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育人方面的潜力发挥。本研究基于“活教育”理论,致力于创新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的实践,旨在深度整合自然环境与教育活动,为幼儿创造生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此举对于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1. “活教育”理论与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的契合性
1.1 “活教育” 理论之核心要义
“活教育” 理论涵盖目的论、课程论及方法论三大关键构成要素。目的论主张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人,培养中国人,培养现代中国人”,重视幼儿道德素养、民族认同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课程论提倡超越传统书本知识的界限,将自然与社会作为生动的教学资源,使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方法论强调“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求进步”,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该理论为幼儿教育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活性。
1.2 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之特征
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依托自然界中的各类资源,让幼儿亲身经历植物从播种、生长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此类活动具有开放性,不受教室空间和固定教学时间的限制,幼儿可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自由观察和探索;实践性强,幼儿通过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具体操作,直接感知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探究性显著,在种植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发现植物生长条件、生长差异等问题,从而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参与种植活动,幼儿不仅能直观感受生命的成长变化,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二者结合之价值与意义
将“活教育” 理论融入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实现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活教育” 理论为种植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向,使活动目标更贴合幼儿全面发展需求,活动内容更丰富多样,活动方法更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另一方面,种植活动作为“活教育” 理论的实践载体,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践行“做中学”的理念,实现教育与生活、自然的统一。这种结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从小树立爱护自然的责任感;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和坚韧品质;在团队协作的种植过程中,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幼儿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2. 基于“活教育”理论的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目标创新
2.1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其核心目标之一。通过日常观察种子的发芽、叶片的舒展、花朵的绽放等生命现象,幼儿能够深刻体验到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进而培养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例如,在向日葵种植活动中,幼儿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向日葵随太阳转动的特性,这种体验有助于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奥秘,并学会珍视和保护自然环境。此外,种植活动通常需要幼儿进行团队合作,从共同规划种植区域到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
2.2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常见植物及其生长过程是种植活动的关键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种植活动,幼儿能够了解植物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完整生命周期,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从而丰富自然科学知识。在技能培养方面,幼儿在种植实践中学会使用小铲子、水壶、耙子等工具,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定期观察植物生长状态,辨别植物健康问题,学会处理常见的种植问题,如病虫害防治、浇水管理等,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种植活动还能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如用语言描述植物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发芽数量、测量植株高度等活动增强数学感知。
2.3 能力与发展目标
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是种植活动的核心目标。在种植过程中,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如 “为什么不同土壤中植物生长速度不同?”“怎样让植物长得更茂盛?” 等,并尝试通过观察、实验、查阅简单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例如,幼儿可以设置对比实验,将相同种子种植在不同光照或土壤条件下,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差异,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长期参与种植活动,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耐心、毅力和专注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 基于“活教育”理论的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内容创新
3.1 适宜性种质资源的选择
在开展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时,必须依据幼儿园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及季节特性挑选适宜的种植资源。在乡村地区,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引导幼儿种植如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以增进幼儿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理解,并体验粮食生产的艰辛。例如,在秋季组织幼儿参与小麦的播种活动,观察其从发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从而深刻体会农民劳作的不易。在城市幼儿园,可利用阳台、屋顶、窗台等空间,种植花卉、香草、小型果蔬等。例如,在阳台种植薄荷、罗勒等香草植物,幼儿不仅能观察植物生长,还能在收获后用于制作美食,体验劳动的乐趣。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自然资源,融入种植活动。海边幼儿园可利用贝壳、沙滩开展创意种植;山区幼儿园则可用石头、木材打造独特的种植景观,使活动更具地域特色,让幼儿了解家乡自然资源和文化。
3.2 多样化种植主题活动的设计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种植主题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对于小班幼儿,开展简单有趣的种植活动,如 “豆豆发芽记”。教师提供绿豆、红豆等不同豆子,让幼儿浸泡、种植在透明容器中,每天观察豆子发芽变化,用简单语言描述发现,在轻松氛围中开启种植探索。中班幼儿可参与 “蔬菜小农场” 活动,全程参与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蔬菜种植过程,记录蔬菜生长,收获时参与简单烹饪,如制作蔬菜沙拉,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大班幼儿思维和探究能力较强,开展 “植物生长奥秘” 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提出关于植物生长的问题,如光照、水分对植物的影响,幼儿分组设计对比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培养科学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3.3 多领域教育元素的融入
将种植活动与语言、艺术、数学、社会等多领域教育内容融合,可使种植活动成为综合性教育载体。在语言领域,鼓励幼儿讲述种植故事、创编植物儿歌,如 “小种子,土里睡,喝喝水,伸伸腿”,锻炼语言表达和想象力。艺术领域中,引导幼儿用绘画、手工表现植物形态和生长过程,如绘制 “我的花园”、用彩泥制作植物造型、用树叶花瓣拼贴画,提升审美和艺术创造力。数学领域结合种植开展测量、统计活动,如测量植物高度、统计果实数量,学习分类、排序等知识。社会领域通过团队种植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分享精神和环保责任感,如共同完成种植任务,分享收获果实,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4. 基于“活教育”理论的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实施创新
4.1 构建开放互动的种植环境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个自然、开放且充满童趣的种植环境。在幼儿园内规划特定区域作为种植园,并合理设置包括种植园、植物角等在内的不同功能区。在种植园内,应划分出蔬菜区、花卉区、草药区等,同时设置明确的标识牌,标注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特性等信息。此外,配备完善的种植设施,例如种植床、工具架、浇水壶、遮阳棚等,以便幼儿进行操作。设立观察记录区,提供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工具,以鼓励幼儿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同时,应鼓励幼儿参与种植环境的创设,例如共同设计区域标识、制作植物生长记录牌,利用树枝、石头、废旧轮胎等自然材料进行环境装饰,以此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其对种植区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2 实施灵活多样的指导策略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需求,采取灵活多变的指导策略。在活动初期,对于缺乏种植经验的幼儿,教师应通过示范和讲解传授种植方法和技能,例如耐心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小铲子翻土,并在操作过程中讲解要点。当幼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如植物叶子发黄或出现害虫时,教师不应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应引导幼儿观察症状,思考问题的原因,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同伴或教师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在幼儿合作种植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引导幼儿学会沟通、协作和分享,当出现意见分歧时,应引导幼儿倾听他人想法,并共同协商解决,以此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种植活动,开展亲子种植日,以增进亲子关系,丰富活动形式。
4.3 开展持续深入的探究活动
种植活动应引导幼儿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以培养其科学思维。鼓励幼儿长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提供绘画、文字、照片等多种记录方式,并定期组织“植物生长分享会”,让幼儿展示其记录作品,分享观察发现,相互学习交流。针对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例如“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应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进行探究。例如,开展“植物吸水实验”,将芹菜茎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茎的颜色变化,直观了解植物吸水过程。举办植物展览会、制作植物美食等种植成果展示活动,让幼儿体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其种植兴趣和探究欲望。
5.基于“活教育”理论的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评价创新
5.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建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本研究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幼儿掌握的种植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包括工具使用技能和植物生长知识;同时,观察并评估幼儿的情感态度发展,如参与活动的兴趣和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此外,评估幼儿在观察、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在自评过程中,幼儿反思自身表现,例如:“我今天浇水很认真,但忘记除草了”;在互评过程中,幼儿相互学习,指出同伴的优点与不足,例如:“他画的植物记录很生动,我要向他学习”。家长则从家庭生活的视角对幼儿的变化进行评价,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照顾植物的表现,关注其对自然的兴趣和分享种植活动的情况,为教师提供额外的评价信息,以促进家园共育。
5.2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本研究的评价内容全面覆盖了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重点关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是否主动参与计划制定、承担任务;评价幼儿对种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植物生长知识和工具使用技能的熟练度;评估幼儿在合作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表现和问题解决方式;同时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变化,如对自然的热爱、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增强。本研究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以全面了解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成长。
5.3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为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本研究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观察记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语言表达和情感态度,例如:“今天小红在照顾植物时,发现叶片有虫,主动向老师求助”。作品展示让幼儿展示种植记录、绘画、手工艺品等,直观呈现学习成果。成长档案袋收集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各类作品、照片、记录等资料,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清晰呈现幼儿的成长轨迹。此外,设置“种植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等趣味性奖项,通过颁发小贴纸、小徽章等方式,激励幼儿积极参与种植活动,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结束语
以“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的创新实践,顺应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通过深度整合“活教育”理论与自然资源型幼儿种植活动,实现了从目标设定、内容构建、实施策略到评价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为幼儿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学习环境。实证研究表明,此类创新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增强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此外,该实践为幼儿教育中融入自然元素、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与本土化提供了可行的实施路径,拓展了幼儿教育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亲自然”课程. 孙俊瑜.好家长,2024(38)
[2]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种植活动研究. 石太琴.教育界,2025(04)
[3]探究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实践路径. 马伶玉.基础教育论坛,202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