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作者

韩振景

370883198504164426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剖析现有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详细阐述构建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培训、风险防控、监督机制等,结合实际案例展示成效,探讨持续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从业者生命财产安全,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一、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建筑施工环境复杂、工序繁多、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安全事故频发,给从业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伤痛,也给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构建科学、高效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剖析

(一)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部分建筑企业虽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制度沦为一纸空文。例如,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制度未严格落实,检查流于形式,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未及时督促整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执行不到位,新入场工人未按规定接受足额培训就上岗作业,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

(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从一线施工人员到项目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一线工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系统安全知识培训,自我保护意识差,常为图方便违规操作,如不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部分管理人员重进度、轻安全,在施工决策时未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纵容违规施工行为。

(三)安全风险防控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面临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多种风险,但许多项目前期风险评估不全面、不深入,未能精准识别潜在风险源。在施工过程中,风险防控措施针对性不强,如对深基坑、高支模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未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监测预警不及时,一旦风险失控,极易引发重大事故。

三、构建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一)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1.细化制度内容

制定涵盖施工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职责。如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的操作人员,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对各类施工机械、电气设备等操作流程详细说明,严禁违规操作。

2.强化制度执行监督

建立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定期对项目安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绩效挂钩。对违反制度行为严肃问责,形成有效震慑,确保制度落地生根。

(二)强化人员安全培训

1.分层分类培训

针对不同层级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一线工人重点进行安全基础知识、操作规程、应急逃生技能培训,采用通俗易懂的图文资料、视频案例教学,提高培训效果;管理人员侧重于安全法规、安全管理方法、风险评估与决策培训,提升安全管理领导力。

2.持续培训机制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根据施工进度、工艺变化、政策法规更新等情况,定期组织复训。新入场工人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老员工定期参加安全知识更新培训,确保全员安全意识与技能与时俱进。

(三)加强安全风险防控

1.全面风险评估

项目开工前,组织专业团队对施工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识别各类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确定风险等级。

2.精准防控措施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 “一对一” 防控措施。对高风险作业,如塔吊安装拆卸,严格执行专项施工方案,安排专人现场监护,全程监测设备状态;设置风险预警阈值,当监测数据接近阈值,立即启动预警,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完善安全监督机制

1.内部监督强化

施工企业建立多级内部安全监督体系,项目部日检、分公司周检、集团公司月检,层层把关。检查人员配备专业检测设备,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检查结果,对发现问题实时上传,跟踪整改闭环,确保问题不遗漏、整改不拖延。

2.外部监督协同

引入第三方安全检测机构,定期对项目进行独立评估,借助专业技术优势查漏补缺;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项目责令停工整改,形成内外协同、齐抓共管监督格局。

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城市大型住宅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包含多栋高层住宅及配套设施,施工高峰期现场人员超 500 人,施工环境复杂,安全管理挑战巨大。

(二)实施过程

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制定详细安全管理制度手册,明确 50 余项安全岗位职责,细化 200 多条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监督部门每周巡查,每月考核,对违规行为严格处罚,已累计处罚 20 余人次,制度执行刚性十足。

2.强化人员安全培训

累计开展一线工人安全培训 30 余场,培训 1500 人次,管理人员安全培训 5 场,培训 100 人次;采用 VR 技术模拟事故场景,增强培训体验感;新入场工人培训考核合格率 100%,全员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3.加强安全风险防控

开工前识别风险因素 100 余个,制定 30 余份专项风险防控方案;对深基坑、塔吊等关键部位实时监测,累计预警 10 余次,均及时处置,有效规避安全事故。

(三)成效展示

该项目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一般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比降低 60%,因安全管理到位,施工进度未受影响,按时竣工交付,得到业主高度认可,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实践提供成功范例。

五、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持续优化路径探讨

(一)引入信息化技术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安全管理。BIM 模型可视化展示安全风险点、逃生通道等信息;物联网实时监测设备运行、人员位置状态;大数据分析事故规律,为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精准化。

(二)加强行业交流与共享

建筑行业协会搭建安全管理经验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分享优秀案例、创新做法;开展安全管理对标学习活动,促进企业相互借鉴,共同提升;建立安全管理数据库,收集整理事故案例、风险防控措施等资料,供行业免费查询使用,推动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提升。

(三)培育安全文化

将安全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标语、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之星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安全氛围,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让员工从 “要我安全” 转变为 “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为安全管理体系持续优化筑牢思想根基。

六、结论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通过剖析现状问题、构建关键要素、结合实例验证并探索持续优化路径,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方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推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盛东. 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21):8-9. DOI:10.3969/j.issn.1673-1069.2018.21.004.

[2] 陈凯.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C]//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4.

[3] 李全.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完善[J]. 建材与装饰,2019(17):131-132.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19.1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