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
宗文学
370321197906153614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混凝土耐久性提升的关键技术与策略。剖析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内部因素,包括水泥特性、骨料品质、外加剂作用,阐述外部环境因素如侵蚀介质、温湿度、荷载冲击的影响机制,详述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到施工养护、表面防护各阶段提升耐久性的技术要点,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旨在延长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保障建筑工程长期稳定,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其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与维护成本。随着建筑结构服役年限要求提高,恶劣环境下工程增多,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耐久性愈发关键。深入研究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是应对建筑工程长期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剖析
(一)内部因素
1.水泥特性
水泥品种不同,水化产物与硬化特性各异。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发展快,但水化热高,易引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矿渣水泥后期强度增长稳定,耐热性好,可用于有耐热需求部位,但早期强度低,抗冻性稍逊,水泥矿物成分与含量影响混凝土孔隙结构、强度发展及耐久性。
2.骨料品质
骨料占混凝土体积约 70% - 80%,其粒径、形状、级配影响密实度。良好级配骨料孔隙率小,可减少水泥浆用量;针片状骨料增加空隙,降低混凝土工作性与强度。骨料含泥量高,泥粒吸附水泥浆,阻碍水化反应,削弱粘结力,还为侵蚀介质侵入提供通道,降低耐久性。
3.外加剂作用
外加剂如减水剂可改善混凝土工作性,在不增加用水量前提下提高流动性,利于密实成型,减少孔隙;引气剂引入微小气泡,缓冲冻融循环时冰晶膨胀应力,提升抗冻性,但外加剂掺量不当会导致混凝土离析、强度降低等问题,影响耐久性。
(二)外部因素
1.侵蚀介质
混凝土处于海水、地下水、工业废水等环境,受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等侵蚀。氯离子引发钢筋锈蚀,破坏钢筋 - 混凝土粘结;硫酸根离子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膨胀性物质,造成混凝土开裂剥落,侵蚀介质长期作用严重损害混凝土结构。
2.温湿度条件
高温加速水泥水化,过快水化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不均,易开裂;持续低温延缓水化,降低早期强度,影响抗冻性。湿度方面,干燥环境混凝土失水收缩开裂,潮湿或干湿交替环境促使侵蚀介质溶解、渗透,加剧劣化,如海边建筑受海风、海水干湿循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面临严峻考验。
3.荷载与冲击
长期承受静荷载使混凝土内部微裂缝扩展、连通,降低承载能力;动荷载、冲击荷载如地震、交通振动,瞬间应力远超混凝土抗拉强度,造成裂缝、破碎,破坏结构完整性,为侵蚀介质入侵敞开大门,加速耐久性恶化。
三、混凝土耐久性提升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原材料选择优化
1.优选水泥品种
依据工程环境与需求选水泥,大体积混凝土选低热水泥或掺大量混合材的水泥控制水化热;处于侵蚀环境,选抗硫酸盐水泥抵御硫酸根离子侵蚀;对早期强度要求高且环境正常,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确保水泥特性适配工程,提升耐久性起点。
2.精选骨料
严格把控骨料粒径、级配,采用连续级配骨料提高密实度;控制含泥量,天然骨料冲洗达标,人工骨料生产严控杂质;选用质地坚硬、化学性质稳定骨料,如花岗岩、玄武岩碎石,保障骨料品质为混凝土耐久性奠基。
3.合理选用外加剂
依混凝土性能目标选外加剂,抗渗混凝土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水胶比,提升密实性;抗冻混凝土掺引气剂,精准控制掺量,使含气量适中,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增强抗侵蚀、抗冻能力。
(二)配合比设计优化
1.控制水胶比
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核心参数,降低水胶比减少孔隙率,提高强度与抗渗性。通过外加剂调整工作性,在满足施工前提下尽量降低水胶比,如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常低于 0.4,确保混凝土致密,阻碍侵蚀介质渗透。
2.优化矿物掺合料使用
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部分替代水泥,改善微观结构。粉煤灰填充孔隙,矿渣粉提高后期强度、抗侵蚀性,硅灰提升早期强度、密实度,合理复掺,依据工程特性确定掺量,如海洋工程多掺矿渣粉与硅灰,增强混凝土耐久性。
(三)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搅拌与运输
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搅拌时间,使原材料充分混合;运输中防离析、泌水,采用搅拌运输车持续搅拌,夏季防晒、冬季保温,保证混凝土入模性能稳定,防止因施工前期不当操作损害耐久性。
2.浇筑与振捣
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控制每层厚度,避免漏振、过振,确保混凝土密实无孔隙。振捣棒快插慢拔,使气泡排出,尤其在钢筋密集区、边角部位精心振捣,保障混凝土整体性,提升耐久性内在根基。
(四)养护与表面防护
1.养护措施
浇筑后及时养护,保湿养护防混凝土失水收缩,采用洒水、覆盖湿布、喷涂养护剂等方式,养护时间依水泥品种、环境而定,一般不少于 7 天,对大体积、抗渗混凝土适当延长,促进水化持续进行,提升强度与耐久性。
2.表面防护处理
处于侵蚀环境混凝土表面涂覆防护涂层,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涂层,阻挡侵蚀介质接触;对受冲刷部位,设防护层如瓷砖、石材贴面,减轻水流、风沙冲刷磨损,从外部保护混凝土,延长服役寿命。
四、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技术创新挑战
1.新型材料适配难题
纳米材料、纤维材料等新型材料引入混凝土提升耐久性,但材料分散性、与水泥基相容性难解决。纳米材料易团聚,无法充分发挥微观填充、改性作用;纤维掺加若不均匀,会造成混凝土薄弱面,影响整体性能,制约新技术应用。
应对策略:开展材料复合技术研究,优化材料表面改性,如对纳米材料表面接枝有机基团提高分散性;研发纤维分散设备与工艺,确保均匀分布,积累应用数据,推动新型材料融入混凝土技术体系。
2.耐久性评估技术滞后
现有耐久性评估多基于经验公式、标准试验,难精准反映复杂环境真实劣化过程。实际工程混凝土受多种因素耦合,传统评估未考虑应力 - 环境交互、微裂缝发展动态,导致评估结果偏差,影响维护决策科学性。
应对策略:引入多尺度建模、原位监测技术,从微观孔隙到宏观结构,实时跟踪混凝土性能变化;结合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监测数据,建立动态耐久性评估模型,精准预测寿命,指导工程维护。
(二)成本效益矛盾
高性能材料成本高
提升耐久性常需高性能水泥、优质骨料、新型外加剂,成本大幅增加。如硅灰价格高昂,使混凝土单方造价上升,业主为控成本不愿采用,阻碍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影响耐久性提升技术落地。
应对策略: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展示高性能材料减少维修、延长寿命隐性收益;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鼓励使用;探索材料租赁、集中采购模式,降低一次性投入,平衡成本效益,推动技术应用。
五、结论
建筑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是系统且艰巨任务,借技术创新、成本调控、施工管理强化之力,突破重重难关,必将延长混凝土结构寿命,减少维护成本,为建筑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筑牢根基,推动建筑行业迈向可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锺奥. 基于MICP技术的混凝土裂缝修复与耐久性能提升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22.
[2] 平安. 引气及阻锈技术对冻融环境下海工混凝土梁耐久性能提升试验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22.
[3] 王亚威. 轻质混凝土耐久性及其提升技术试验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