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陈风予
四川万尼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15000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领域,深入剖析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特点,阐述框架、剪力墙、框架 - 剪力墙、筒体等主流结构体系在力学性能、空间布局方面优劣。从基础施工、模板工程、混凝土施工、垂直运输关键环节探究施工关键技术,分析面临的抗震设计、施工安全、施工精度挑战及应对,旨在保障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施工高效,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愈发稀缺,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发展新地标。其结构体系作为承载竖向与侧向荷载核心,施工技术作为将蓝图化为实体关键,二者紧密相连,关乎建筑质量、安全、工期与成本。深入探究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施工关键技术,对满足城市居住、办公需求,提升建筑品质,推动建筑行业稳健前行意义重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特点剖析
(一)框架结构体系
由梁、柱通过刚接或铰接连接而成,最大优势在于平面布置灵活性极高,能依据建筑设计创意,轻松塑造多样建筑平面形状,为内部空间划分提供丰富可能,满足不同功能分区需求。然而,其侧向刚度相对薄弱,在高烈度地震区或强风侵袭下,建筑侧向变形较大,需增设支撑、耗能装置提升稳定性,抵御侧向力。
(二)剪力墙结构体系
利用墙体承受竖向与水平荷载,墙体纵横交错构建起强大侧向刚度,对抗风、抗震效果卓越,结构整体性强,空间稳定性高。在高层住宅等对空间规整性要求严格建筑中广泛应用,能有效保障居住安全。但墙体密集分布,限制内部空间改造灵活性,后期若需调整功能布局,拆除、改动墙体难度大、成本高。
(三)框架 - 剪力墙结构体系
巧妙融合框架与剪力墙优势,框架专注承担竖向荷载,发挥空间布局灵活特长;剪力墙担当抵御侧向力重任,强化结构稳定性。二者协同工作,既实现大开间灵活空间布局,适配商业、办公等多元功能需求,又具备可靠抗震、抗风能力,在高层商住楼、写字楼备受青睐。
(四)筒体结构体系
以核心筒或多个筒体为抗侧力关键构件,筒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或组合结构形式,具备超高侧向刚度与承载能力,形成高效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外形简洁流畅,内部空间开阔敞亮,是超高层建筑首选,如地标性摩天大楼借此塑造震撼城市天际线。
三、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探究
(一)基础施工技术
1.桩基础:鉴于高层建筑巨大竖向荷载传递需求,桩基础深入地下坚实持力层。灌注桩施工灵活多变,依据地质状况灵活调整桩径、桩长,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旋挖灌注桩各具优势;预制桩质量可控、施工高效,锤击、静压施工精准把控桩身入土深度,为上部结构筑牢根基。
2.筏板基础:当地质复杂、荷载分布不均时,筏板基础以大面积厚板与地基土紧密接触,均匀扩散上部荷载,降低基底压力。施工中,精细把控混凝土浇筑流程,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严防裂缝滋生,合理设置温度筋、后浇带,有效应对混凝土收缩与温度应力。
(二)模板工程技术
1.爬升模板:针对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快速施工需求,爬升模板系统附着于已施工结构,借助自身液压或机械提升装置,随结构攀升逐层向上爬升,无需反复支拆,大幅节省工时与材料成本,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保障核心筒竖向施工连贯性。
2.铝合金模板:材质轻盈、强度可观,周转次数高达 200 - 300 次,拼接精度出众,成型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标准化设计、装配式施工,显著缩短施工周期,回收价值高,契合绿色建筑理念,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墙、柱、梁、板施工。
(三)混凝土施工技术
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为契合高层建筑高强度、耐久性严苛要求,高性能混凝土优化配合比,适量掺加矿物掺合料、高效外加剂,精准降低水胶比,大幅提升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性。从搅拌、运输到浇筑,全程严控,确保混凝土均匀性、工作性,杜绝离析、泌水现象。
2.混凝土泵送技术:依托大功率混凝土泵,借助管道将混凝土高效输送至高层作业面,泵送高度屡创新高。科学选择泵管管径、材质,精心布置线路,尽量减少弯管,精准控制泵送压力、速度,严防堵管风险,保障混凝土连续供应,护航施工进度。
(四)垂直运输技术
1.塔吊:作为高层建筑施工物料垂直运输核心装备,塔吊选型依据建筑高度、平面尺寸、吊运重量精准确定,合理规划布置位置,确保覆盖全方位作业面。安装与拆除需专业团队严格遵循流程操作,适时增设附着装置,保障塔吊运行稳定,高效吊运钢筋、模板、预制构件等关键物料。
2.施工电梯:聚焦解决人员、小型工具及零星材料垂直通行难题,多为附着式,与建筑结构同步升高。轿厢尺寸贴合人员流量、物料规格,运行速度、载重量匹配施工节奏,安全装置完备,如防坠器、限位开关,确保人员上下便捷安全。
四、高层建筑结构与施工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抗震设计挑战
1.问题剖析:高层建筑地震响应复杂多变,不同结构体系动力特性迥异,地震波传播中建筑各部位受力不均,传统抗震设计方法难精准模拟。长周期地震动易引发高层结构共振,加剧破坏风险,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控制棘手,威胁建筑抗震安全。
应对策略:引入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念,依建筑重要性、使用年限设定多级抗震性能目标;运用时程分析等先进方法,输入多种地震波模拟真实地震场景;增设消能减震装置,如阻尼器,高效吸收、耗散地震能量,提升结构抗震韧性。
(二)施工安全风险
1.问题剖析:高层建筑施工面高耸、作业环境复杂,临边、洞口众多,高空坠落风险突出;大型机械设备频繁运转,塔吊吊运物料碰撞、坠落事故频发,施工电梯故障隐患大;交叉作业普遍,火灾、物体打击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及人员生命安全,阻碍施工顺利推进。
应对策略: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地执行,配备专职安全员加强巡查,强化施工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对临边、洞口防护标准化,设置安全网、防护栏;大型设备定期维保、检测,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规范吊运、运行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三)施工精度控制难题
1.问题剖析: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环节众多,各工种协同作业易出现偏差累积,如模板拼接不严、钢筋定位不准,影响结构整体性与稳定性;随着建筑高度攀升,垂直度控制难度加大,微小倾斜经累积后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应对策略:引入高精度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铅垂仪,全程实时监测;建立施工误差预警机制,发现偏差及时调整;强化施工过程标准化管理,细化各工种操作流程,加强技术交底,确保施工精度达标。
五、结论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施工关键技术相辅相成,面对发展需求,精准选型结构体系,适配先进施工技术,虽面临抗震、安全、精度挑战,但借科学设计、精细管理、技术突破之力可攻克。持续探索优化,将确保高层建筑稳固屹立,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引领建筑行业迈向更高峰。
参考文献
[1] 陈树炯. 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7):175-177. DOI:10.3969/j.issn.1672-2167.2024.17.040.
[2] 张少彪,王存贵,孙少增,等. 超高层建筑施工及钢结构安装关键技术研究[C]//中国建筑2016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670-678.
[3] 赫鹏. 高层模块化建筑结构的深化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D].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