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招标过程中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构建

作者

杨凌

成都厚德天府置业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 本文聚焦造价与招标领域,深入剖析招标过程中工程造价面临的各类风险。从招标文件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评标环节、合同签订维度探究风险成因,阐述工程量偏差、计价失误、不平衡报价、合同条款漏洞等关键风险点,进而从精准编制文件、严谨计价、优化评标、严谨签约及建立动态监控体系方面,构建全流程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旨在保障招标项目工程造价可控,推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一、引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招标作为项目实施前端关键环节,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造价,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效益,还关乎工程质量、进度能否顺利达成。深入研究招标过程中工程造价风险,构建科学防范机制,是实现项目综合目标、保障各方权益的核心任务,对工程行业稳健发展意义深远。

二、招标过程中工程造价风险成因剖析

(一)招标文件编制疏漏

招标文件是招标活动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乎后续流程的顺畅与否。若商务条款含糊不清,对计价方式、支付节点等关键内容阐述不明,极易引发投标方误解。投标方因难以准确把握要求,在报价时可能出现偏差,后续结算阶段便会争议不断。技术标准若不精准,投标方无法确切知晓项目实际需求,可能导致投标报价偏离合理区间,或者施工过程中频繁变更设计,最终致使造价失控。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问题

工程量清单是投标报价的核心依据,其编制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一旦清单出现漏项,投标方可能因未全面考虑相关项目而以低价中标,可施工过程中不得不追加项目,这必然导致造价大幅增加。而工程量计算偏差,可能源于对施工图纸理解有误,也可能是计算规则执行不统一,无论何种原因,都会造成结算结果与预期不符,为造价管控埋下重大隐患。例如,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因对图纸中某些隐蔽工程部分理解偏差,导致工程量计算过少,结算时实际施工量远超预期,造价大幅波动

(三)评标环节漏洞

评标方法若过度侧重价格,而忽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综合实力等关键因素,极易催生低价低质的投标策略。部分企业为了中标恶意压低报价,中标后为弥补亏损,不惜采取偷工减料、变更索赔等手段,这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还对工程造价的稳定造成极大威胁。此外,评标专家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复杂的投标报价,评审不够深入,难以精准识别其中潜在的风险。比如,一些低价投标方案中,可能隐藏着施工工艺不合理、材料以次充好等问题,但专家未能察觉,为后续项目实施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影响造价管控。

(四)合同签订隐患

合同条款是工程造价最终保障,若约定不明,调价机制缺失,面对材料大幅波动、工程变更,双方缺乏处理依据,造价争议频发;违约赔偿条款宽松,对工期延误、质量不合格惩处不力,增加项目隐性成本,削弱造价管控效力。

三、招标过程中工程造价关键风险点阐述

(一)工程量偏差风险

招标阶段工程量预估偏差,无论是多算还是少算,都打破投标报价平衡。多算时,中标单位可能借此高价结算;少算则导致施工中途大量增补项目,不仅造价失控,还可能因变更程序繁琐延误工期,连锁反应影响项目推进。

(二)计价失误风险

清单计价模式下,综合单价计算涉及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等多要素,任何一项取值偏差,如材料价格未及时更新、管理费费率错估,都在累积后造成总价失真,使工程造价偏离合理区间,侵蚀项目利润空间。

(三)不平衡报价风险

投标单位为谋取中标后超额利润,常采用不平衡报价。对前期施工项目、可能变更增加项目抬高报价,后期或减量项目压低报价。中标后,按合同既定支付条款,前期多获资金流,且变更时坐享高额利润,将造价风险转嫁给发包方,破坏公平竞争。

(四)合同条款漏洞风险

除前述调价、违约条款问题外,合同对风险分担界定不清也是隐患。如地质条件变化风险,若未明确归属,施工中出现异常地质,双方易就处理费用推诿扯皮,延误工期、推高造价,陷入僵局。

四、招标过程中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构建

(一)精准编制招标文件

1.明晰商务条款:详细规定计价方式,如采用固定总价、固定单价或可调价格,明确价格调整触发条件、调整方法;细化支付条款,依工程进度节点、里程碑设定支付比例,确保资金流合理、造价可控。

2.精准拟定技术标准:组织设计、施工专家会审图纸,精准描述技术要求,减少模糊地带,让投标方报价贴合实际,降低因技术变更引发造价波动风险。

(二)严谨工程量清单计价

1.强化清单编制审核:委托专业造价咨询机构,依据设计图纸、计价规范,多轮核对清单项目完整性、工程量准确性;利用 BIM 技术可视化建模辅助算量,减少人为失误,从源头保障清单质量。

2.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施工前,针对图纸会审、现场勘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清单;施工中,对变更项目实时更新清单,依合同约定调整造价,全程跟踪管控,维持造价稳定。

(三)优化评标流程与方法

1.完善评标体系:采用综合评标法,兼顾价格、技术、业绩、信誉等多维度,合理分配权重。技术方案重点评审可行性、先进性,确保工程质量、工期有保障,避免单纯价格竞争;对信誉不佳企业设限,净化市场环境。

2.提升评标专家素养:定期组织专家培训,涵盖造价知识、新法规、新工艺评审要点,考核上岗;评标中引入造价专业辅助评审,对复杂报价深度剖析,揪出潜在风险,保障评标公正、精准。

(四)严谨合同签订管理

1.细化合同条款:全面梳理造价相关条款,明确调价范围,如材料价格波动超一定幅度按市场信息价调整;细化工程变更流程,规定变更申请、审批、计价时效,约束双方行为,保障造价可控。

2.强化合同审查:法务、造价、工程人员联合审查合同,从法律合规、造价合理、工程可行角度查漏补缺,确保合同严密无漏洞,为造价管控筑牢防线。

(五)建立动态工程造价监控体系

1.施工前预警:依据招标文件、合同、清单,结合类似项目经验,测算造价风险指标阈值,搭建预警模型。对可能超支环节提前警示,如发现投标报价中某项综合单价过高,及时要求澄清,防患未然。

2.施工中管控:定期比对实际造价与计划造价,分析偏差原因,对变更、索赔项目重点监控,按合同约定严格审核,杜绝不合理费用发生;引入信息化系统实时采集数据,为造价管控提供决策支持,确保项目造价始终受控。

五、结论

招标过程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防范是系统工程,贯穿招标全程。通过精准文件编制、严谨计价、优化评标、严密签约、动态监控,虽面临多环节挑战,但借精细管理、协同联动、技术赋能之力可突围。构建坚实防范机制,将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可控,助力工程建设项目优质高效落地,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伦芳.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标体系的研究[D]. 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07. DOI:10.7666/d.y1235188.

[2] 周其明. 政府投资项目施工前各阶段重点智能化审计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5. DOI:10.7666/d.d022901.

[3] 廖香洪.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J]. 中国房地产业,2025(2):90-93.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5.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