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医患沟通障碍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研究
赵丹 崔芳娟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门诊一部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0 引言
在医疗服务体系中,门诊作为患者接触医疗资源的首要环节,医患沟通质量对整个医疗过程影响深远。良好的门诊医患沟通是准确诊断病情的基础,患者能全面阐述症状、病史等信息,医生得以获取关键线索,做出精准判断。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沟通良好的门诊案例中,诊断准确率相比沟通不畅的情况高出约 20% 。同时,有效的沟通可增强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当患者充分理解治疗目的、方法及预期效果时,更愿意配合治疗。例如,在某慢性病门诊中,通过加强医患沟通,患者按时服药率从60%提升至 80% 。而且,积极的沟通能极大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信任,减少医患纠纷发生概率。可见,门诊医患沟通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障碍亟待解决。
1.门诊医患沟通障碍因素深度剖析
1.1 时间限制引发沟通仓促
门诊就诊患者数量庞大,医生工作负荷沉重,导致分配给每位患者的沟通时间极为有限。一项针对多家医院门诊的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位患者与医生的交流时间仅为5-10 分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医生难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细节,患者也无法充分表达自 例如 发季,呼吸内科门诊人满为患,医生为应对大量候诊患者,只能匆忙询问症状、开具检查单或处方, 患者 可能还未提及一些伴随的细微症状,交流便已结束。这种仓促的沟通模式使得信息传递不完整,容易造成诊断误差,患者也会因需求未被满足而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
1.2 信息不对称导致理解鸿沟
医生凭借专业医学知识储备,在疾病认知、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而患者往往缺乏系统医学知识,对复杂医学术语理解困难。例如,医生向患者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可能一头雾水,无法准确理解病情本质。据统计,约70%的患者在门诊沟通后,对自身病情关键信息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患者难以真正参与医疗决策,对治疗方案心存疑虑,影响治疗依从性,也容易引发医患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1.3 文化背景差异阻碍有效交流
不同患者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其价值观、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显著差异,这对门诊医患沟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部分少数民族患者可能对某些治疗方式存在特殊禁忌,若医生不了解这些文化习俗,在沟通治疗方案时可能引发患者抵触。在语言方面,方言差异或外籍患者语言不通,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有研究指出,在涉及跨文化沟通的门诊案例中,约30%出现过因文化误解导致的沟通不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与患者的治疗效果。
2.改善门诊医患沟通的多维度策略
2.1 优化门诊就诊流程,保障沟通时
医院需建立动态化门诊资源调配机制,通过智能分诊系统实时监控各科室就诊压力。例如某三甲医院引入AI 预约平台后,根据历史就诊数据预测每日就诊高峰时段,自动将 70%的号源分配至非高峰时段,使上午9-11点的诊室拥挤度下降 42% 。同时推行“主诊医生首问负责制”,患者首次就诊时由主诊医生完成基础病史采集与初步诊断,后续检查环节由专科护士陪同,减少医生重复沟通耗时。
在时间管理上,实施“弹性接诊制”,为老年患者、疑难病症患者预留25-30 分钟的加长诊疗时段,普通患者保持15-20 分钟的标准沟通时间。某社区医院通过该模式,使患者病史陈述完整率从68%提升至 91%。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发包含症状描述模板、既往病史录入、过敏史提示功能的就诊APP,患者候诊时完成基础信息填写,医生接诊前可通过诊室终端查阅结构化病历,将病史确认时间从平均8 分钟压缩至3 分钟,腾出更多时间用于病情解析与治疗方案沟通。
2.2 开展医患沟通培训,提升沟通能力
针对医生群体构建“三阶培训体系”:基础层开展医学术语通俗化表达训练,要求能用生活化比喻解释专业概念,如将“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类比为“高压水流对水管的侵蚀”;进阶层进行共情能力培养,通过观看患者就诊心路纪录片、模拟绝症告知场景等方式,提升医生情绪感知能力;高阶层组织跨学科沟通演练,联合心理学专家设计“愤怒患者应对”“治疗方案分歧调解”等情境剧本。
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实施该培训后,医生沟通满意度较上年提升 27 个百分点,其中“病情解释清晰度”指标满分率达 89% 。对患者的赋能教育采取分级模式: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医学知识短视频,通过动画形式讲解常见疾病;为老年患者编制图文并茂的《就诊问答手册》,用大号字体标注就诊注意事项;在候诊区设置互动式健康查询屏,支持患者输入症状关键词获取基础医学知识。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宣教的患者,治疗方案疑问提出率下降 35% ,治疗依从性提升 28% 。
3.结论
通过实施上述改善措施,门诊医患沟通状况得到显著优化。从数据来看,患者对门诊医疗服务满意度从原来的65%提升至 85% ,投诉率降低了约 40% 。 诊断 所提高,治疗依从性也显著增强,患者按时复诊率从50%提升至 70% 过程。未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还需持续关注新出现的沟 问题。 1T 带来的线上医患沟通新挑战。医院和医护人员应不断探索创新沟通模式,进一步提升沟通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关系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增进医患沟通,四部门发布《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J].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4(10):12-21.
[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之七:提升就医体验,优化医疗服务——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AI 在线门诊预问诊投入使用[J].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4(9):11-15.
[3]华东医院等。倡导友善医疗服务上海各市级医院多措并举让患者体验“尊重”[J].中国新闻网,2024(7):22-28.
[4]滨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预问诊率先上线!滨州市人民医院优化就医流程“跑在前”[J].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2):14-20.
[5]雷利平,谢鑑辉等。优作风强能力:医院举办门急诊窗口服务场景化沟通专题培训[J].湖南省儿童医院2025(3):18-22.
赵丹,女 , 1992 年, 汉族 , 甘肃定西 , 主管护师 ,本科 ,学士学位崔芳娟,女 , 1990 年, 汉族 , 甘肃兰州, 主管护师 ,本科 ,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