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若干思考

作者

张贺宾

内黄县亳城镇财政所 河南安阳 456300

引言: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乡镇财政作为基层财政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果。然而,受财政资源有限、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当前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财政资金支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探讨,分析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以期能为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效能和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1 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1.1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以预算为核心,通过明确预算目标、优化预算结构、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绩效监督和评价,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不仅强调资金的合理分配,更注重资金使用的效果和绩效结果,促进财政资金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其核心特征包括目标导向、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体现了从传统的“资金投入管理”向“效果和价值管理”的转变,是财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1.2 乡镇财政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乡镇财政作为基层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域服务范围小、资金来源单一、管理资源有限等特点,其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要兼顾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民生保障,使得绩效目标更加多元和复杂[1]。同时,乡镇财政管理人员普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绩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给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带来了较大难度。此外,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还受到基层治理环境、信息化水平和监督机制完善程度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性。

1.3 绩效管理理论在乡镇财政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理论应用到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有助于推动乡镇财政从“重资金使用”向“重结果导向”转变,强化预算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绩效指标体系,推进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加强绩效结果的反馈应用,推动财政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益提升。

2 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绩效目标设置不明确

当前许多乡镇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目标设置存在模糊和不具体的问题,部分乡镇预算目标往往停留在较为宏观和笼统的层面,缺乏量化指标和具体衡量标准,难以有效指导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绩效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得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难以评估,也不利于绩效责任的落实。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目标制定机制,往往忽视了对民生需求和基层实际的深入调研,导致预算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效性。

2.2 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督

乡镇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机制普遍较为薄弱,导致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不足。一方面,乡镇财政部门由于人力和技术资源有限,难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动态监控,缺少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的能力。另一方面,外部监督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督机构参与度较低,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违规使用资金、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及时揭示。

2.3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乡镇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很多乡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单一,侧重于财务收支的简单核算,而忽视项目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价。同时,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量化评价工具,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绩效。此外,绩效评价过程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评价结果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或问责机制,影响绩效管理的持续改进。

2.4 信息公开和透明度不足

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公开工作普遍滞后,许多乡镇未能及时、全面公开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相关信息,信息披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需求,不仅削弱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公信力,也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同时,信息化建设不足,数据共享和绩效信息的实时更新难以实现,制约了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

3 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3.1 明确和细化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

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应结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细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制定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维度绩效目标。其次,基于明确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既包括定量指标,也涵盖定性评价,确保指标体系全面反映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和成果,提升预算编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后续绩效评价和管理提供明确依据,同时促进财政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使用。

3.2 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

有效的预算执行监控是保障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和绩效实现的关键环节,乡镇应构建动态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和问题。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同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监督,如上级财政部门、审计机构及社会公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确保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绩效目标高效运行。

3.3 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乡镇财政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闭环的重要保障,应基于前期细化的绩效目标和指标,设计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方法,注重量化与质化相结合,既关注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也关注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2]。评价过程应强化独立性和公正性,鼓励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提高绩效评价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绩效评价结果不仅作为资金分配、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还应纳入预算调整和改进管理的反馈环节,推动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3.4 加强信息公开与绩效结果反馈

乡镇财政部门应主动公开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全过程信息,丰富公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知情需求,增强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的广泛性。绩效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反馈,既包括总结报告,也可通过新闻发布、公众咨询等方式加以传播,促进群众参与和舆论监督。通过信息公开和绩效反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激发财政管理人员和相关责任主体的积极性,推动绩效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和乡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结:

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基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乡镇在绩效目标设置、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体系和信息公开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为此,应科学明确绩效目标,细化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加强信息公开与绩效结果反馈。未来,要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理和多方监督,提升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推动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玉萍.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3):16-18.

[2]张南.山东省 Q 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