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概念教学中课堂互动模式构建研究
笪蕉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
引言: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它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在历史大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当前的课堂互动方式,往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阻碍了他们对大概念的全面理解。如何设计富有深度和挑战的课堂互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命题。
1.历史大概念教学的互动需求
历史大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教学,更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需要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帮助他们走出对历史表层的认识,逐渐体会历史的丰富性与内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深度,提升他们对历史多元视角的理解和探究能力[1]。
2.当前历史大概念教学中的互动局限性
2.1 学生认知层次与大概念深度之间的脱节现象
三是学生与历史大概念复杂性脱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抽象化思维的能力不够,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或接受相对复杂、抽象的大历史概念。学生缺乏这些必备的认知要素,其后果是课堂中常常不能有效地区分历史大概念的含义,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这些大概念的理解程度、知识获取与技能掌握的情况及对大历史观念的形成的影响,进而会导致学生被直接教学法牵着走,教学无法精准发力[2]。
2.2 传统课堂互动形式的适应性不足
对于这类历史大概念的“大”,传统的问答性交流一般只能浅层接触,探究表象性问题,并非触碰历史大概念的“灵魂”。而且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往往达不到给学生思维“高难度动作”的目的,学生的表现仅仅是回答式的交流,而不是思维交流,在这类交流情境中也很难让学生的概念达到真正的理解,无法给学生系统化的概念认知[3]。
3.历史大概念课堂互动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基于问题链的阶梯式互动设计
问题链的螺旋式问答设计不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而是基于连续发散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大概念的思维世界中。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单线的,而是联系着线上的其他问题,在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过程中形成一道环环相扣的“思维链”,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历史,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在“步步为营”的思维训练中引导学生重新回顾、梳理之前的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历史大概念联系在一起。如此环环相扣的“思维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思维训练”中,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而培养学生“思维链”的综合研判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3.2 史料实证与集体研讨的结合策略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史实的价值除了表现为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从史料中挖掘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史料实证和集体研讨的结合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完成由“文本”到“思考”的转化。该互动模式中,教师能够首先提供学生有代表性的史料,在解读和理解史料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反省的方式,帮助学生产生知识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史料的多重内涵[5]。集体研讨不同于单纯的转述与知识分享,它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认知历史的复杂性、多元性、相对性,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认知。
3.3 教师角色在互动中的动态调整
教师不是死守在某一教学阶段,而是随着课堂的进展,随着学生思维的推进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前半段,教师应是引导者、点化者,教师更多的是一些问题的抛出者和引发者,是课堂的启示者,能够为学生提供某些知识性的结构体系;但到一定阶段后,学生对基本的判断有了把握,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协作者,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推进判断、反思[6]。这里教师的动态角色的调整不仅仅是教学环节上的调整,它要求教师在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进展的同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思维浅薄时要强化引导,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拓展;当学生思维进入深入阶段,就应当把自己“放”得轻一些,让学生更多地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的探索者。
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唤醒思维、碰撞心灵的过程。利用良好的互动方式不仅讲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思考中找到自己的声音、站位。历史大概念的实际教学意义在于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世界的纷繁多样。
参考文献:
[1]许玮,陈航,刘晓.融入设计思维的科学大概念单元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8):13-29.
[2]胡盈.融入"文化大概念"的非遗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12-18.
[3]冷令,王琳,王婷婷,等.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7):110-113.
[4]张萍.基于新媒体的初中历史"三空间活力课堂"构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6):175-179.
[5]刘长影.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5(7).
[6]李稳."智慧 + 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3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