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消防疏散效率提升方案设计
朱蕊
吉林绿城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空间的主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现有高层建筑超 60 万栋,其中超高层建筑(高度 ⩾100 米)占比达 12% 。然而,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显著高于低层建筑,其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密度大、火势蔓延快等特点,导致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效率低下,易造成重大伤亡。例如,2021 年沈阳万达广场火灾中,因疏散通道堵塞导致 23 人死亡;2023 年北京中国尊火灾演练显示,300 米以上建筑疏散时间超过 40 分钟。因此,提升高层建筑消防疏散效率已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紧迫课题。
二、高层建筑消防疏散现存问题分析
(一)建筑结构缺陷
高层建筑存在结构缺陷影响消防安全,其中垂直疏散效率方面问题突出:超高层建筑疏散楼梯动线设计受核心筒布局制约,经实测,人员从 100 层步行下楼需 40 分钟以上,在高温浓烟环境下,如此漫长的疏散时间极易引发恐慌性踩踏;同时,防火分区设置也不尽合理,部分建筑为追求空间利用率,擅自扩大防火分区面积,加速了火势蔓延,以北京国贸三期为例,调查显示 78% 的商户私自改造防火分隔,大幅增加了火灾扩散风险。
(二)消防设施维护不足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在消防系统可靠性上,沈阳万达广场火灾便暴露出喷淋系统管道锈蚀堵塞的严重问题,同时,北京消防局的抽检结果也不容乐观,显示有 28% 的超高层建筑存在水力报警阀组故障;而在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方面,部分建筑的疏散指示标识存在被广告牌遮挡的情况,还有一些因电源故障无法正常工作,这都给人员在火灾逃生时判断方向造成了极大影响。
(三)应急预案与人员培训缺失
高层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多数建筑的消防预案可操作性欠佳,消防演练往往流于表面,没有依据实际场景来规划疏散路线,这使得演练过程中消防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疏散通道出现堵塞等状况未能被及时察觉。另一方面,居民的消防意识较为淡薄,相关调查表明, 62% 的高层建筑居民没有掌握初期火灾的扑救方法,更有 35% 的人在火灾发生时,会错误地选择乘坐电梯逃生。
(四)科技应用水平滞后
当前高层建筑在消防科技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智能疏散系统的推广情况不容乐观,仅有 15% 的超高层建筑配备了动态疏散指示系统,这使得在火灾发生时,无法依据实时火情灵活调整逃生路径;同时,物联网监测的覆盖程度也远远不够,全国范围内仅有 8% 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接入物联网平台,导致难以达成远程监控和及时预警的效果。
三、高层建筑消防疏散效率提升方案设计
(一)建筑结构优化:筑牢安全疏散根基
为构建安全可靠的疏散体系,需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可参照迪拜哈利法塔的设计标准,每 25 层增设加压避难层,并配备独立的供氧系统和防火隔断,为人员提供安全的临时避难场所。同时,严格限制防火分区面积,确保单个分区面积不超过 1000 平方米,以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在疏散通道设计上,采用双通道布局,保证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两个独立的安全出口,且疏散距离不超过 50 米。楼梯间采用防烟设计,并配备正压送风系统,防止烟雾侵入,保障疏散通道的畅通。
(二)消防设施升级:增强硬件保障实力
强化消防设施是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消防系统配置,安装智能火灾报警系统,集成烟雾、温度、火焰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火情的精准定位;部署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解决传统喷淋系统水渍损失大、灭火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升应急设备的可靠性,采用 NB-IoT 智能水压监测终端,实时将消防管道压力数据回传至管理平台,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在疏散通道设置高亮度 LED 指示标识,确保在断电情况下仍可持续工作 2 小时以上,为人员疏散提供清晰的指引。
(三)应急预案完善: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
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应对火灾事故的重要保障。应制定分级疏散策略,根据火灾楼层位置制定差异化的疏散方案,火灾楼层及其上下两层人员优先疏散,其他楼层按“由近及远”的原则分批撤离;同时,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设置专用的疏散通道和辅助设备,确保他们能够安全疏散。建立动态路线调整机制,引入 AR 投影路径导航技术,在疏散通道地面实时投射逃生箭头,并根据火情变化动态更新路线;建立“楼栋长—物业—消防”三级指挥体系,通过应急广播系统统一调度人员疏散,提高疏散效率。
(四)人员培训强化:提升自救互救技能
提升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是减少火灾伤亡的关键环节。开展常态化消防演练,每季度组织全楼层疏散演练,模拟电气火灾、燃气泄漏等不同火灾场景,重点训练居民使用防烟面罩、灭火器等设备;引入 VR 技术,让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火灾逃生过程,增强演练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对物业管理人员、楼栋长开展消防设施操作、应急指挥等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建立消防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入户宣传,发放《家庭消防安全手册》,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五)科技手段应用:构建智能疏散生态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智能疏散生态,提高火灾应对的智能化水平。部署消防设施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喷淋压力、烟感状态等数据,通过 AI 算法预测火灾风险;建立高层建筑消防数据库,整合建筑结构、人员分布等信息,为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在建筑顶部设置无人机停机坪,配备热成像摄像头和灭火弹,快速定位火源并实施初期扑救;使用消防机器人进入危险区域执行搜救任务,减少人员伤亡,实现科技与消防的深度融合。
四、结论
提升高层建筑消防疏散效率是系统性工程,需建筑、设施、预案、人员、科技、管理六方面协同。通过优化结构、升级设施、完善预案、强化培训、应用技术、创新机制,构建“预防—响应—救援”全链条体系。未来,5G、AI、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将推动其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1]袁方. 试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 2021, (20): 245-247.
[2]王雷.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今日消防, 2021, 6 (05): 31-32.
[3]姜丽明, 龙敏. 评价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问题[J]. 建材与装饰, 2019, (20):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