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者

张洁玉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一、引言

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态势下,依托于真实情境而开展的教学方法,正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更多关注。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紧密关联的真实场景,把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这些场景中,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亲身感知、深入理解并且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有效地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座能够从数学理论迈向实际应用的桥梁,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内在的驱动力。所以,针对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真实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往往更容易对生动、形象且贴近生活的事物萌生兴趣。就数学学科而言,其具有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若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乏味的运算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乏味之感。而真实的情境则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场景,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意思。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关于“认识物体”的教学环节中,创设“整理玩具箱”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玩具箱中的正方体积木、球体皮球以及长方体盒子等。学生们通过用手触摸、进行分类等方式,能够直观地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2 助力理解抽象知识,深化概念认知

数学概念及原理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小学生在理解时面临着较大的难度。而真实的情境却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感性材料,助力他们把抽象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相互关联,掌握数学概念。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分蛋糕’的情境:妈妈买了蛋糕,要将其平均分给 4 个人,那么每个人能够得到多少?学生们借助这样的情境,能够直观地看到整体被平均分配的过程,理解 1/4 所代表的含义,即把蛋糕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一份便是 1/4,原本抽象的分数概念变得具象化,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程度。

三、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3.1 创设多样化真实情境

3.1.1 生活情境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重要源泉,身为教师,应用心挖掘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各类数学素材,创设能够与学生生活紧密贴近的具体情境。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这一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体,从中找出如长方形的黑板、正方形的窗户玻璃以及三角形的三角板等。此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生活中与之是同类形状的其他物体,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把原本抽象的图形概念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程度。

3.1.2 故事情境

小学生往往对故事抱有浓厚的喜爱之情,教师便能够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以创设相应的情境。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关于“运算律”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讲述“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先拿来 6 个桃子,将其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如此一来,每只小猴便能分到 2 个桃子;接着,孙悟空又拿来 8 个桃子,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 4只小猴,结果每只小猴同样分到了 2 个桃子。通过这样的故事内容,便能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吸引学生深入思考相关的数学规律。

3.1.3 游戏情境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类别,若把数学学习同游戏相互结合创设相应的情境,便能够促使学生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可设计‘开火车’的游戏,由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学生们分组之后依次来回答问题,若答对了就继续进行,若答错了,就需要重新回答或由其他同学帮忙解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于游戏过程里对计算知识加以巩固,促使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2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

3.2.1 提出启发性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应当提出契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圆的周长’的教学而言,在创设出‘测量自行车车轮周长’这样的情境之后,教师应随即提问:‘要怎样才能知晓车轮的周长?’如此一来,便能激发学生展开思考,促使学生思考诸如用绳子绕圈测量、让车轮滚动来测量等一系列的方法,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加以培养。

3.2.2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益于推动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活动。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可以创设出‘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一具体情境,安排学生分组探如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为规则图形的可行方法。学生们于小组内部彼此相互启发,对解题策略展开探索,促使自身在问题解决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

3.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需激励学生于情境探究期间大胆提出质疑。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在创设了‘分水果’的情境之后,若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非得要平均分才能够用分数来表示?’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深入理解,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真实情境下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加以培养,借助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推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育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强化情境和知识的融合运用,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华.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策略 [J].教育界, 2025, (09): 77-79.

[2]林月真. 依托真实情境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项目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J]. 名师在线, 2024, (31): 79-81.

[3]方顺涛. 游戏化学习对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24. DOI:10.27464/d.cnki.gzsfu.2024.0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