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黄静飞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引言: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 9.5% ,其中存在较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比例为 9.5% 。这不仅影响小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也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重要思想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够培育身心协调的合格人才,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家校联动机制尚未健全、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尚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力度与效果有待加强等。因此,形成以家庭和学校参与为主的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极为重要,这能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多元化的家校互动途径
加强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寻找对策。在“互联网 +: ”背景下,家校双方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通过大数据统计和网络问卷调查,深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如微信公众号、家庭-学校沟通 APP 等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呈现优秀案例,给家长提供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强化家校之间的共识与协作。同时,教师应有效利用网络功能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并且,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网络平台照片不限量传输功能,使老师们更加便捷地通过网络教学手段,共享图片资料,快速、便捷整理教学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二、增强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热情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由于长时间与学生互动,并拥有专业的教育背景,能够对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实际操作中,众多家长倾向于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全方位地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增加家长到校参与教育活动的频率,有助于家长理解教师设置特定教育环境的用意,进而提升家长在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个感受有助于实现家校育人的共性,加强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就孩子表现进行谈话,促进家校共同进步。一个既简单又易于推行的方法是革新家长会的形式,构建一个家长交互式平台。传统上,家长会主要由老师讲述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班级规则,而在“体验型”的家长会上,家长换位自己去感知学习的过程,那么交流的路径从间接变为直接,提升了交互效果。当家长参与学生的“一堂课”或“十分钟课堂”时,他们作为学生的学习者去感受学习,成为这一活动中心,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沉浸式学习”,这突破了以往家长会的一直都是老师主持的局面。
三、构建“交流—反馈—激励—应用”的积极互动模式
鉴于父母因工作繁忙而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协助他们在其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应将这种沟通方式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提升父母教育的深度和频率。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状态颇为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均可能产生较大波动,性格亦可能随之改变。这些因素均可能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然而,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教师亦忙于学校事务,学生内心的情绪变化往往难以得到及时关注,进而可能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中最严重的情况便是抑郁症,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构建一种互动合作的良好关系,而非仅仅局限于信息的简单传递。在谈及学生的日常表现后,教师应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讨论,通过分享学校的成功案例来引发家长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教育的热情与对家庭教育的信心。进而,家长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教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效率。
四、“由高至低”的专业优化与创新
我们在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各个层面进行专业优化和创新的尝试,保证教育教学的效果高效性与优质性。“由高至低”除了指各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优化与创新,还包括领导者、教师、家长以及儿童本人等各个层级的教育教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此,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评定体系和研究方法,确保教师与家长能准确了解儿童身心状态,并进行有效判断与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评体系的理想方案,必须达到以下几点:一是关爱不同家庭背景下的特殊群体,应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入手,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并结合家庭、学校等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二是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对于心理有偏差的孩子,应该建立个案的心理健康档案,配合学校的咨询专家团,搭建明晰明朗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五、培养素质过硬的家校教育队伍
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们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联到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必须培养有相应素质的教师和家长队伍。 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应定期举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授课,内容覆盖小学生心理问题识别、辅导技巧及危机干预,以增强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针对家长,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和心理健康观。例如,讲解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结束语
家校协同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琦.“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与分析[J].教育观察,2023,12(05):116-120+124.
[2]刘海燕.“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作业设计策略[J].教育艺术,2023(01):54-55.
[3]邵志卿.“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教书育人,2022(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