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技术分析

作者

王传理

身份证号码:412702198112236030

引言

电能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十分关键的能源之一。供电质量直接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在新时代发展各地区持续扩大电网规划建设规模,优化电力系统。因此,相关人员应详细分析线路运行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一系列安全运行策略,以此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和效率。

1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的组成结构

输配电工程作为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将电力从发电厂输送到用户端,在现代电力网络中这些线路以复杂的结构和系统化的配置确保了电力的高效、安全运行。其组成结构通常包括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线路以及用户侧用电设施等多个环节。其中输电线路作为电力从发电厂输送至变电站的重要通道,主要由导线、支撑杆(或电塔)、绝缘子及相关附属装置构成。在长距离输电工程中会采用高电压输电技术,在提升电力输送能力的同时降低线路损耗。输电线路可以分为架空线路和地下线路两种形式,其中架空线路因其施工简便及运行维护经济而使用广泛,而地下线路则在城市或自然环境保护区等特殊场合中应用较多。而变电站则是电力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主要负责电压的分配、控制和变化,通过主变压器、开关设备、保护设备和控制系统等部分,将高压电力从输电线路转换为适应配电网络的低压电力。此外,配电线路通常分为环形网络和辐射网络,其中环形网络的可靠性较高,可以应对供电中断的情况,而辐射网络则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在遇到故障时供电可靠性相对较低。

2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运行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电力输配电线路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恶劣的气候条件,如雷暴、冰雪、强风、暴雨等,都会对电力线路造成严重影响。雷电天气中,电力设备容易遭受雷击,造成设备损坏或短路,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火灾。强风和冰雪会增大线路承载的机械压力,导致电线断裂或支架损坏。

2.2 材料因素

部分施工单位在选择线路材料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着重强调材料价格,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安全质量有所忽视。同时,在线路材料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缺乏相应的质量检测和管理,进而造成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投入使用。线路材料存在质量缺陷,对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转造成严重影响,并增加较多安全风险隐患。此外,部分生产企业在电力线缆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存在生产流程不当,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就会增加市场上的劣质材料。这些电力线缆在应用中,增加了线路老化、破损等现象,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

3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技术

3.1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

首先,在线路的关键节点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包括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倾斜传感器等,构建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体系。这些传感器不仅要做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线路的运行参数,实时掌握导线温度、杆塔倾斜角度、线路振动频率等关键数据,还要通过分层布置和冗余配置来提高监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次,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传输网络,通过5G、微波等通信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可靠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要采用多重加密和备份机制,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还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传输质量监测机制,定期评估网络性能,为后续分析处理提供高质量的原始数据。

3.2 重视线路检修与维护

相关单位一定要着重关注线路状态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开展效果。通过一系列检修与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线路运行在可控范围内。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时采集工程线路运行的相关信息数据。同时,工作人员选择各类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将其安装在工程线路上,进而对线路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线路运行中电压、电流、温湿度等各项关键参数。管理人员借助后台管理系统,获取这些信息数据,并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处理,一旦线路有异常故障发生,马上开展检修维护工作,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在工程线路运行检修与维护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提高工程线路运行数据的处理效果,综合评估有价值的信息,以此准确分析整个线路是否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维护人员针对性调整维护方案及措施,消除故障隐患,规避安全风险,高质高效地完成检修与维护工作。此外,工作人员详细分析不同配电方式,制定合理的评价措施,提高线路运行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3.3 积极应用先进检测技术

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无人机巡检、激光雷达技术等先进检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线路的故障诊断和安全监测。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实时检测到线路设备的温度异常,如过热、热斑等,迅速锁定潜在故障点;无人机巡检能快速、精准获取高空线路的图像及视频数据,有效消除人工巡检的盲区,大幅提升巡检效率;激光雷达技术用于精确测量线路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为电力线路的防碰撞及空间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凭借这些创新检测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故障定位的精准度,缩短故障处理的响应时长,增强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运行效率。

3.4 对环网运行方式进行调整

在输配电网络出现故障之后,环网系统可以对网络进行自动配置,将电力从其他线路进行导入,进而缩小停电范围,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电网的运行负荷越来越重,而环网运行方式能够对电网负荷进行更加灵活地管理,通过对多条路径的优化分配,能够降低输配电线路的整体压力,降低电力运输损害。其次,新能源电力在传统配电网中的应用,对输配电线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网结构则能够对新能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将太阳能、风电与传统配电网进行有效整合,使配电网变得更加高效。

结语

综上所述,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的安全运行是电力供应稳定与可靠的关键所在。通过采用先进的防风技术、加强绝缘子防污措施以及完善的防雷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设备质量缺陷以及人为与运维管理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还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兆鹏,许金超,席守都.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25(1):30-34.

[2]李佳营,李义,赵立严,等.电力系统中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技术研究[J].灯与照明,2025,49(1):203-205.

[3]俞磊,董国民.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及状态检修技术[J].光源与照明,2024(12):65-67.

[4]张爱清,苏亮,马赛.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技术分析[J].电脑采购,2024(24):121-123.

[5]王斯腾,边玲霞.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技术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4(1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