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中电力系统故障的快速定位与恢复策略
王艳芳
身份证号码:410522199103172087
引言
智能电网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通过集成先进的电力工程技术,实现电力生产、传输、分配与使用的高效协同。相较于传统电网,智能电网不仅具备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够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需求,为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进行智能电网中的电力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智能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特点
智能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现代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推动电力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特征。首先,在技术架构层面体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分层设计架构实现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从感知层到应用层的完整技术体系。多层次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和现代测控装置,确保了电网运行数据的全面获取,高速光纤通信和工业以太网等高效传输网络保障了数据的实时传递,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平台则完成了数据的深度分析与科学决策支持。其次,技术功能呈现出显著的智能化和适应性特征。自适应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感知电网运行状态,根据负荷变化和系统需求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同时,基于 IEC61850 等国际标准的技术接口确保了不同系统、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实现了配电自动化设备、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的无缝连接与协同运行。此外,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通过 N-1 安全准则的冗余设计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自愈技术,构建了多重防护机制,显著增强了系统抗干扰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智能化的负荷预测和能源调度技术结合气象数据和用电行为分析,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统一。
2 故障类型
2.1 线路故障
输电线路与配电线路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易受外力破坏(如树木倒伏、车辆碰撞)、恶劣天气(如雷击、大风、覆冰)影响发生故障。常见线路故障有短路故障(包括单相接地短路、两相短路、三相短路)和断路故障。短路故障会导致电流急剧增大,可能烧毁线路设备;断路故障则使线路供电中断。
2.2 设备故障
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等电力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因绝缘老化、过热、机械磨损等原因可能发生故障。变压器故障包括绕组短路、铁芯故障、套管故障等;断路器故障可能表现为拒分拒合、灭弧性能下降等;电容器故障有击穿短路、鼓肚变形等。设备故障会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甚至引发严重事故。
2.3 分布式能源故障
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受自然条件(光照强度、风速风向)影响大,且设备自身可靠性有待提高。常见分布式能源故障有光伏电池板故障(如裂片、热斑)、风机叶片故障、逆变器故障等。分布式能源故障不仅影响自身发电,还可能对电网造成冲击,影响电能质量。
2.4 通信与信息系统故障
智能电网依赖通信网络实现设备间信息传输与控制指令下达。通信故障包括通信线路中断、通信设备故障、信号干扰等,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延迟、丢失或错误,影响系统实时监测与控制。信息系统故障如服务器故障、软件漏洞、网络攻击等,可能破坏系统数据完整性、可用性与保密性,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 电力系统故障修复策略
3.1 智能传感器在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在电力施工这一复杂而精细的工程中,智能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质量监控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杆塔基础的混凝土浇筑到输电线路的张力监测,智能传感器正以其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施工质量的全面把控提供着有力支持。以杆塔基础混凝土浇筑为例,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湿度及压力等关键参数。当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温度过高时,传感器能够迅速捕捉到这一异常情况,并将数据反馈给施工人员,指导他们及时调整浇筑速度或采取降温措施,有效避免了混凝土内部裂缝的产生,确保了基础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样,在输电线路的张力监测中,智能张力传感器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时测量线路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张力变化,一旦张力超出安全范围,传感器将立即发出警报,为施工人员提供了及时且准确的预警信息,有效防止了线路因张力过大而断裂的风险。此外,智能传感器还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接地电阻等参数的监测中。通过对这些参数的长期跟踪与分析,施工团队得以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数据库,为后续施工质量的评估与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确保了电力施工质量的持续提升与高标准实现。
3.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大规模电力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传输面临技术和管理上的双重挑战,存储过程中数据泄露风险增加,传输过程中可能遭受窃听或篡改。同时,电力系统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频繁遭遇网络攻击的威胁,攻击可能导致大范围电力中断和系统瘫痪,直接危及电网稳定性和能源供应安全。针对上述挑战,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在数据存储与传输方面,应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引入分布式存储架构以减少单点故障风险,在应对网络攻击方面,需构建主动防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并完善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机制,提高整体防护能力,确保电网运行的长期安全性与稳定性。
3.3 网络重构策略
网络重构是在故障发生后,通过改变配电网网络拓扑结构,优化电力潮流分布,实现非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降低网损。利用开关操作,将故障线路隔离,重新分配负荷至其他正常线路,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网络重构以恢复供电区域最大、网损最小、开关动作次数最少等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算法求解最优重构方案。在智能配电网中,通过智能开关实现网络重构。故障发生后,配电自动化系统迅速采集故障信息与网络拓扑结构,利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优化算法,搜索最优网络重构方案。在某城市配电网故障恢复中,采用网络重构策略,通过合理操作智能开关,将故障停电区域缩小 50% ,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降低网损 10% 以上。
结语
智能电网中电力系统故障的快速定位与恢复策略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核心技术。通过采用先进方法,能快速准确确定故障位置;实施优化供电恢复顺序、利用分布式能源、网络重构等恢复策略,可有效减少停电损失,加快系统恢复。随着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技术发展,故障快速定位与恢复技术将不断创新完善,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电力供应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扬,徐浩,巫菁菁等.有源配电网分布式故障自愈方案的自适应选择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3,64(21):220-222.
[2]杨斌,胡真瑜,赵静等.基于混合贝叶斯神经网络的电网故障处置诊断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3,42(12):168-171.
[3]罗三飞.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多目标电力系统故障优化措施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