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刘书年
身份证号码:41290219741201361X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电力工程的运行效率,还极大地增强了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自动化技术的含义
自动化技术作为电力系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电力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精确监控和管理。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而且显著增强了对各种复杂运行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自动化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支撑。高精度的传感器技术为系统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是进行有效监控和智能决策的基础。高速且稳定的通信技术确保了数据在系统内部的快速传输,为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提供了可能。同时,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智能处理,为电力工程优化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2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2.1 在输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特高压输电工程使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搭载自动化控制装置实现交直流电网的柔性互联。此种技术组合赋予了电网动态调节潮流的能力,送端新能源发电功率出现波动时控制系统凭借其毫秒级的响应速调整换流器触发角,确保受端电网电压的稳定。技术人员在智能变电站部署智能终端,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如开关柜运行中局部放电传感器采集超声波信号,计算机使用小波变换算法对信号完成时频分析,敏锐识别出微弱的放电脉冲,此种检测方式大幅缩短了设备隐患的发现周期。智能变电站使用光以太网替代传统电缆,建设站内设备间的高速通信网络,降低保护测控装置与监控后台产生的数据交互时延问题。广域测量系统借助同步相量测量单元展开全网动态数据同步采集,采集装置内置的原子钟确保不同地理位置节点数据的时间同步精度,区域电网发生功角振荡时 WAMS 能够实时捕捉发电机功角、线路潮流等关键参数的动态轨迹。控制中心收到相关信息后执行阻尼控制策略,调整发电机的励磁系统参数抑制低频振荡的发散现象。检修人员使用手持终端扫描设备电子标签获取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结合知识库推荐的检修策略制定个性化的设备维护方案。如使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定期获取线路走廊的三维点云数据,自动生成线路弧垂、交叉跨越距离等参数,提升了线路巡视效率。
2.2 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现代电力系统管理中,智能化监控平台已逐步取代传统遥测遥信手段,成为电网运行管理的主流模式。这种转型的关键在于监控系统不仅具备基本的数据采集功能,并整合神经网络算法、模糊控制理论等智能技术,以此提升电网调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控制平台,调度自动化系统承担着多项重要职能,系统既要完成实时数据采集和运行监控,又要进行安全评估和状态分析,同时还要实现发电端的自动控制。并且,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该系统还需要为电力交易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市场运行的公平性和效率。而从硬件架构来看,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由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平台、数据处理终端、核心服务器及相关配套设备构成。根据调度层级的差异,系统配置存在明显区别。以县级调度为例,由于管理范围有限,通常采用性价比较高的商用计算机作为主要设备。而地市级调度系统虽然规模不及省级调度,但其功能更加侧重于城市配电网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对辖区内变电站和配电网络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城市供电安全。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该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并处理运行异常,为城市电力供应提供可靠保障。
2.3 在配电网系统中的应用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包含馈线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DMS)等关键部分。馈线自动化主要通过电压-时间型、电压-电流型重合器以及集中智能型等多种方式实现,电压-时间型重合器依据电压和时间逻辑进行故障判断与隔离,电压-电流型重合器结合电压和电流信息实现故障定位与隔离,集中智能型则依靠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收集馈线终端单元(FTU)上传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下达控制指令。其功能涵盖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当馈线发生故障时,能迅速确定故障位置,隔离故障区域,并通过合理操作开关设备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馈线自动化对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作用显著,可大幅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减少停电范围,降低用户停电损失,例如,在某城市配电网应用馈线自动化后,平均故障停电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供电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未来,馈线自动化技术将朝着智能化、自适应、分布式方向发展,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更精准的故障判断,具备自适应调整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工况,同时分布式控制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故障处理速度和效率。而配电管理系统具备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配电网分析应用(PAS)、停电管理(OMS)等功能模块,其架构通常采用分层分布式,包括现场设备层、通信层、主站层等。现场设备层负责采集配电网运行数据并执行控制命令,通信层实现现场设备与主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主站层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在配电网规划中,DMS 通过负荷预测、网络拓扑分析等功能,为电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电网结构。在运行方面,实时监测配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维护工作中,提供设备台账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指导等功能,提高维护效率和质量。然而,配电管理系统与其他自动化系统(如能量管理系统 EMS、广域测量系统 WAMS 等)的集成面临诸多问题,如数据格式不统一、通信协议不兼容、系统接口不规范等,未来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开发通用的接口平台,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提升整体自动化水平。
2.4 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在发电环节,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发电设备的控制与管理。以火力发电为例,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的温度、压力、转速等关键参数,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预设的控制模型和算法,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发电过程稳定高效。在水力发电中,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水轮机的自动调速、发电功率的自动调节以及水库水位的自动控制,提高水能利用率。对于新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自动化技术通过对风机、光伏阵列的监测与控制,实现最大功率跟踪,提高发电效率,同时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保障电力的稳定输出。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网结构的日益复杂,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故障率,增强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洪起,丁保贺.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5,(01):210-212.
[2]刘向东.电力工程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运用[J].电力设备管理,2024,(16):172-174.
[3]陈菲菲.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24,(07):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