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基地社会效益的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

作者

韩艳萍

湖南省怀化市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 418000

红色文化基地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其社会效益的评估与提升对于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基地社会效益的评估维度、指标体系及提升路径。

一、红色文化基地社会效益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红色文化基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类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基地的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而社会效益作为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与意识形态建设,更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密切相关。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是红军长征"通道转兵"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一历史事件使通道县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也为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通道县以"红色通道 好运侗乡"为主题,深入挖掘"通道转兵"历史内涵,将红色文化与侗族民俗、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然而,与红色文化基地快速发展的实践相比,关于其社会效益的系统评估研究仍显不足,缺乏对红色文化基地多维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基地还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等特殊功能,其社会效益评估更需因地制宜。

二、红色文化基地社会效益的理论内涵与评估体系构建

红色文化基地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其理论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从本质上看,红色文化基地的社会效益是指通过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系统各要素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正向变化,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渗透到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基于通道县的实践,我们可以从政治教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维度来解析红色文化基地社会效益评估体系。

1.政治教育效益评估指标政治教育是红色文化基地的首要功能,其效益评估应聚焦于教育覆盖面、教育实效性和品牌影响力三个方面。教育覆盖面主要通过年接待参观人次、青少年参观比例、党性教育活动场次等量化指标来衡量。通道转兵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近 100 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占比显著,反映了其广泛的教育辐射面。教育实效性则体现为参观者的认知改变和行为转化,可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参观后对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价值观认同度以及参与红色志愿服务的意愿等。通道县创新教育形式,如编排快板剧《通道转兵》、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大大提升了教育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品牌影响力表现为红色文化基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权威性,通道转兵纪念馆已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体现了其在红色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2.文化传承效益评估指标文化传承效益评估包括红色文化挖掘、民族文化融合和创新表达方式三个二级指标。红色文化挖掘的深度和准确性是基础,通道县胡群松父子 10 余年间走遍 220 余个侗乡苗寨,考证 16 条红军经过的道路,挖掘 100 多则红色故事,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是特色,通道县将侗族建筑、歌舞、工艺等元素融入红色基地建设,如芋头古侗寨的"一盏马灯"故事演绎,形成了独特的"红色侗乡"文化品牌。创新表达方式则关注传播手段的现代性和多样性,通道县通过"红色电商"直播间、网络大 V 直播"带货出山"等活动,使红色文化传播更符合当代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接受习惯。

3.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经济效益评估围绕产业带动、就业创造和收入增长三个维度展开。产业带动效应可通过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相关产业配套程度等指标衡量,通道县 2023 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 20.4 亿元,表明红色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就业创造表现为红色文化基地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皇都侗文化村艺术团成员每月 3000 元的固定工资加演出收入,有效减少了村民外出务工需求。收入增长则体现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向晖村通过红色旅游产业实现人均增收 12000 元,小水村土特产通过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成批销售,都是红色文化带动增收的典型案例。

4.生态效益评估指标生态效益评估包括遗址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个方面。遗址环境保护主要考察红色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状况,通道县对恭城书院、红军浮桥、宝庆会馆等景点的完好保存,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生态修复成效表现为红色景区及周边环境的绿化率、生态多样性等指标,小水村将红色遗址修缮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水平则反映红色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友好程度,通道县利用"因封闭而保住的良好生态环境",在红色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承载力,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这一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既考虑了红色文化基地的多维功能,又兼顾了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地区红色文化基地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适当调整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

三、通道县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通道县立足"通道转兵"这一核心红色资源,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通道模式"。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面临着红色文化挖掘传播不足、民族文化融合创新性不够、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难等问题。

未来,通道县应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挖掘与研究,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大民族文化融合的创新力度,开发具有特色和内涵的红色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通道县的实践也为其他地区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提供了启示: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注重与地方文化、生态资源的融合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效益评估体系,不断优化发展路径,让红色文化基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