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输血”到“造血”: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

作者

封雅琴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湖南省怀化市 418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 30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5 万亿元,带动超过 1000 万农民增收[1]。

文旅融合不仅能够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还能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产业融合理论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从实践层面看,可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一、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语境下,主要表现为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同时通过旅游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理论支撑

产业融合理论认为,不同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可以创造新的增长点。内生发展理论强调要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培育内生动力。文化资本理论则提示我们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

二、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一) “非遗 + 旅游”活化模式:通过文化资本转化实现价值增值

以贵州苗绣工坊为例,通过将传统苗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同时开展苗绣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据统计,该项目带动当地 500 多名绣娘就业,人均年增收 2 万元以上。

(二) “生态 + 康养”休闲模式: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创造溢价空间

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国建筑文化,发展高端民宿产业。目前区域内拥有精品民宿 200 多家,年接待游客超过 300 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收入增长 5 倍以上。

(三) “影视 P+ 目的地”引流模式:借助内容传播效应快速集聚客流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后,取景地云南凤阳邑村游客量激增 10倍。当地村民顺势发展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数字技术 + 乡村文旅”创新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消费场

抖音“乡村网红”计划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创作者。如“张同学”通过短视频展示东北农村生活,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 2 亿,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

三、文旅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维度挑战

1.文化商品化与失真现象

部分地区为迎合游客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商业化改造。“非遗体验项目”追求能简则简,有的甚至篡改了本真的内容。

2.文化认同危机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下降,青壮年村民能完整讲述本地民俗传说的比率不高,商业化开发加速了传统文化的碎片化传播。

3.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乡村文创产品抄袭现象普遍,原创设计被大量仿制,导致市场价格混乱。

(二)经济维度问题

1.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许多地方盲目模仿成功案例,导致“千村一面”。全国大多数文旅小镇开发“仿古街 + 民宿 + 手工作坊”业态模式,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十分雷同。

2.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部分文旅项目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所获收益的大头由外来资本占据,而本地村民并没有从文旅项目中受益多少。

3.投资回报周期长

乡村旅游项目平均回收期达 5-8 年[2],这直接导致:中小投资者资金链断裂风险,银行贷款意愿下降,后续运营投入不足。

(三)社会维度制约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懂运营、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3]。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偏远乡村道路交通不便,未覆盖网络,阻碍了文旅项目的开发。文旅项目决策村民参与度低,利益分配方案未经民主协商[4],如非遗手艺人等传统文化持有者话语权弱化。

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文化保护与创新并举

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对核心技艺进行原真性保护,如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项目,如数字文创,避免简单化的表演展示。配套制定《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用制度法规保驾护航。

(二)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如 AR 民俗展演),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体验,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建筑历史、民俗故事。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客流监测、安全预警等功能。创新数字营销模式,培育本土网红主播,搭建农产品直播基地,开发乡村文化数字藏品。

(三)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应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审批、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化金融支持,设立文旅融合专项信贷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保险产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政府 + 企业 + 合作社”三方共治,建立村民议事会监督制度,确保村民能够公平分享发展红利。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创客”培育计划,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针对非遗手艺传承,建立“师徒制”技能传承体系。制定专项人才补贴政策,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专家工作站,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文化为魂、村民主体的原则。未来发展中,要注重培育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随着“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文旅可能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机遇,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 2023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23.

[2]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乡村旅游投资回报周期研究报告[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蓝皮书(2023)[R].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刘芳.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治理创新[J]. 中国农村观察,2023(5): 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