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探究
张文敏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湖南怀化 418000
“文化”一词的最早来源,是《周易》的《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现代我们讲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心理文化)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怎样的时代价值,如何更好把握其核心要义,又有着怎样的现实路径,我们结合时代特征来进行探究。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篇更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问、文明之问,聚焦于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课题,彰显着当代中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一系列时代性的论述不仅是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见证,如掌握文化领导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等,这些是自身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中国化。
高度的文化繁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思想,既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又在理论和实践中创新突破,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顺应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全球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互鉴破解“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等等,致力于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提供中国方案。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必须在提升凝聚力、引领力上下功夫,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凝魂聚力。
(一)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新兴阶级只有掌握文化领导权,确立自己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才能取得执政的合法性。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掌握文化领导权不仅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更是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文化工作必须坚守的根本政治原则。
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在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对于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① 对于文艺工作,“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 ②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③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④ 对于网信工作,“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⑤ 。
(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坚定信心。近代鸦片战争后,随着“天朝上国”的幻觉被击碎,我国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都遭到沉重打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时代标识,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交往中,一些人又因经济落后而失去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精神就难以自立,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难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于当代建设实践,总结好中国经验,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保障文化权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文化权益。如文艺工作,“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⑥ ;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⑦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富足,还要精神富有。文化建设应发挥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作用,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四)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所谓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繁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持续推进,在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方向: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新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即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熔铸古今、贯通中西;坚持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五)赓续中华文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就会失去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更会割断民族的精神命脉。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就无从谈起。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被总结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等十个独特价值,被明确了五大突出特性。这是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产物。正因如此,我们在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时候,要牢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整体,二者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这一思路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则要求,也把践行文化传承发展规律上升到了新高度。
(六)坚守文化立场。文化主体性是指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本民族文化立场,既汲取对方的文化营养,又不丧失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强大的文明根基、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中,“第二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华文化根源:在马克思主义不断扎根中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深度契合,释放出强大的思想能量,不但扭转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且也使中华民族在精神和文化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有力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七)凝聚文化共识。国家发展、社会稳定,需要全社会在国家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即文化共识。凝聚文化共识首先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⑧ 科学理论武装是文化建设的铸魂工程,其在新时代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⑨因此凝聚文化共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好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加强正面宣传宣传和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一切错误观点。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依托。“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外化为自觉行动。
(八)促进文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文明=西方文明”的思维定式,宣告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唯一归宿的现代观的破产,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发展现代文明的新途径、新选择,为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九)增强文化影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能够体现一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的综合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国际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基本解决了“挨打”“挨饿”两个问题,但“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没有根本解决。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等。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更好传播给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路径
文化建设的路径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需求而制定,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路径,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建设好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青少年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群体。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① 2013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②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③ 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④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
⑤ 2018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⑥ 2021 年 12 月 14 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⑦ 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⑧ 2022 年 1 月 11 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
⑨ 2022 年 10 月 16 日,党的二十大报告。
2014 年 2 月 24 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作者简介: 张文敏(1980-11-),女,河南孟州人,历史学硕士,党史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