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中的应用与挑战

作者

董倩倩

山东金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56600

引言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流域面积广阔、河网密布,每年汛期洪涝灾害频发,给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考验。本文围绕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中的应用与挑战,系统分析其内在机理、实践路径及未来展望,为防洪减灾体系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智慧水利的内涵与技术体系

智慧水利是现代水利事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在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感知、实时传输、智能分析和高效决策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等各类水利业务,实现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技术体系看,智慧水利主要涵盖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方面。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移动终端等多源设备实现对雨情、水情、工情、墒情、险情等要素的全时空感知。传输层利用物联网、专用通信、5G 等技术保障水利数据的高效、可靠传递。平台层则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分发。应用层则聚焦于洪水预报预警、洪水调度、应急指挥、水工程安全、水环境保护等核心业务场景,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可视化建模等智能化手段,实现水利业务的科学决策与智能管控。智慧水利的技术体系不仅提升了数据采集的精度与广度,更为各类流域水利业务提供了高效协同、动态响应和全局优化的新型手段,是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

二、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中的实际应用

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洪水监测预警、洪水调度管理、应急响应决策等关键环节。首先,基于多源异构感知网络的洪水监测系统,实现了流域雨情、水情、工情等要素的实时、精细化监控。通过雷达气象、水位传感器、流量计、自动雨量站、遥感影像等多维数据采集,结合智能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对洪水风险的早期识别与动态跟踪。其次,智慧水利系统通过集成水文模型、洪水演进模型、三维GIS 可视化、BIM 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实现洪水过程的高精度预报和动态演化模拟,为洪水调度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调度决策层面,智慧水利平台可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综合考虑水库群联合调度、河道行洪、城市排涝等多种方案,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与灾害损失最小化的协同优化。应急管理方面,智慧水利通过风险预警、灾害评估、应急推演与资源调配,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指挥和应急响应。近年来,全国各大流域智慧水利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如长江流域“数字孪生流域”试点、黄河中游智慧洪水调度平台、珠江流域智能雨洪一体化管理系统等在洪水预报精度提升、应急联动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智慧水利助力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不断跃升,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保障。

三、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首先,流域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感知设备布局不足、数据采集覆盖不全,影响了流域防洪减灾的全面感知能力。其次,数据孤岛和标准不统一问题突出,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数据难以高效共享与集成,影响了智慧水利系统的整体效能和智能决策水平。第三,核心智能模型的适应性与泛化能力不足,现有水文、水动力、洪水演进等模型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对极端气候下复杂洪水演化、多源数据协同分析能力有限,影响了预警预报的精准性和可靠性。第四,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防洪调度、应急联动存在响应迟滞和信息传递不畅,难以实现一体化、高效率的流域防洪减灾管控。第五,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风险日益突出,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遭受网络攻击时可能对流域防洪减灾能力造成威胁。最后,智慧水利人才短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脱节等问题,亦制约了新技术在流域防洪减灾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综合来看,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中要充分释放潜能,需破解感知、数据、模型、机制、安全等多维难题,形成多元协同、动态演进的智慧防洪减灾新格局。

四、智慧水利助力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针对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中的挑战,应多措并举推进体系化优化和创新。首先,要加快流域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完善多层级、多元感知设备布设,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水利信息感知网络,实现全流域要素的动态监控。其次,应加强水利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流域防洪减灾相关数据的互通互享。第三,注重智能模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洪水预报、洪水调度、应急响应等模型的智能化、自动化、泛化能力,实现复杂洪水过程的高精度模拟与决策支持。第四,完善流域防洪减灾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指挥联动—应急联控”一体化联动模式,提高流域级、区域级乃至城市级防洪减灾的整体能力。第五,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健全智慧水利数据管理、风险防控和应急恢复机制,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第六,深化智慧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进前沿技术在流域防洪减灾领域的转化落地和持续创新。通过政策引导、技术集成、标准协同、体制创新等措施,全面提升智慧水利服务于流域防洪减灾的现代化水平,实现防洪减灾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五、结论

智慧水利作为流域防洪减灾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正在引领流域洪水防控体系从传统工程化、粗放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升级。本文系统分析了智慧水利在流域防洪减灾中的应用模式与成效,梳理了感知、数据、智能决策、应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创新实践,同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认为,智慧水利不仅能提升流域防洪监测预警能力和科学调度水平,还为流域级灾害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支撑,是推动区域水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化,智慧水利将在流域防洪减灾、综合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实现智慧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聚焦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协同治理和人才支撑,不断突破流域防洪减灾瓶颈,为实现国家水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 晨 .A 水 闸 工 程 智 慧 水 利 系 统 需 求 分 析 与 设 计 [D]. 山 东 大学,2024.DOI:10.27272/d.cnki.gshdu.2024.008217.

[2]郑毅.智慧水利的应用及建设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24,(12):183-185.

[3]刘文洲.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智慧水利应用及其发展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24,(08):57-59.DOI:10.15913/j.cnki.kjycx.2024.08.014.

[4]刘 怡 . 福 州 市 智 慧 水 利 建 设 现 状 及 对 策 研 究 [D]. 福 建 师 范 大学,2023.DOI:10.27019/d.cnki.gfjsu.2023.0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