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咪苏唢呐的分析报告

作者

何梁

泸州市文化馆

在川滇黔交界的赤水河峡谷深处,一种被称为“咪苏”的彝族唢呐音乐已回荡了六个世纪。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咪苏唢呐不仅是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的核心元素,更是首批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艺术瑰宝。咪苏唢呐不仅是彝族先民迁徙史的声学见证,更是西南山地族群音乐美学的典型样本。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从咪苏唢呐的族群记忆、音乐形态分析、社会功能及传承现状四个维度,分析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挑战。

一、咪苏唢呐的族群记忆

(一)族源传说与乐器起源。根据水潦乡毕摩(彝族

祭司)口述的《勒俄特依》(彝族创世史诗),咪苏唢呐的诞生与彝族“六祖分支”的迁移史密切相关。传说公元 14 世纪,彝族阿哲支系为躲避战乱迁入赤水河流域,途中用空心竹管模仿布谷鸟鸣传递信号,后逐渐发展为具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考古佐证方面,2018 年在咪苏坝出土的明代铜制簧片(现存叙永县博物馆),其形制与现代咪苏唢呐簧片相似度达 87% ,证实该乐器至少有 600 年历史。

(二)地理生态与音乐风格形塑。咪苏坝所在的乌蒙

山区平均海拔 1600 米,多雾潮湿的气候使得传统竹管乐器易腐,迫使艺人发展出独特的保养技艺:将唢呐浸泡于蜂蜜与苦荞酒的混合液中,既防腐又赋予音色特殊的甜润感。这种“自然-人文”协同进化模式,造就了咪苏唢呐清凉中带沙哑的“蜂蜜音色”,与北方唢呐的金属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音乐形态分析:山地民族特有的吹管乐器制作

(一)乐器构造与音色特质。咪苏唢呐的独特音色源于其精巧的制作工艺,材质选择方面,采用高海拔生长的金竹制作管身,黄杨木雕刻喇叭口,铜制簧片厚度仅 0.1 毫米左右,手工打磨至透光。这种“木-竹-铜”复合结构,使其音色兼具木质的温润与金属的穿透力。形制特点方面,管长约 30厘米,设 8 个音孔(前 7 后 1),音域横跨两个八度(g1-g3)。相较于北方唢呐的浑厚,咪苏唢呐因管体短小,高音清亮如鸟鸣,低音沙哑似山风,形成独特的“蜂蜜音色”。

(二)曲调结构与演奏技法 。

调式体系: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但常通过“微分音”处理(如降低商音 50 音分)模拟自然声响,如《哭嫁调》中哭泣般的音调起伏。

节奏特征:混合节拍(如 )占主导,模仿赤水河急流与缓滩交替的韵律,形成“散-慢-快-散”的即兴段落。

核心技法:循环换气,连续吹奏 20 分钟不间断,用于丧礼守夜等仪式;喉颤音:通过喉部震动制造波浪音效,模拟风吹竹林的沙沙声;半孔滑音:手指半掩音孔形成 1/4 音程滑音,增强情感表达。

(三) 曲目分类与艺术主题

仪式音乐:如《祭祀长调》庄严肃穆,通过 9 次变奏象征彝族“九代同堂”的家族观念;

生活音乐:如《插秧歌》节奏轻快,模仿农耕动作;

叙事音乐:如《迁徙古歌》以旋律起伏讲述族群迁徙史,兼具史诗性与教育功能。

三、演奏场合:彝族婚丧嫁娶的仪式音乐

(一)生命礼仪中的音声叙事

婚礼:男方吹奏《求偶调》(模仿布谷鸟鸣),女方回应《纺织歌》(规则节奏象征持家能力),形成“音乐对话”;

丧礼:三天三夜的《送魂组曲》包含 72 个乐段,对应彝族指路经中的灵魂驿站,唢呐声引导亡灵归祖;

诞生礼:婴儿满月时吹奏《破晓曲》,以连续上行音阶象征生命曙光。

(二)岁时节庆的集体狂欢

火把节:唢呐与羊皮鼓组成“一吹三打”阵型,鼓点密度随舞蹈激烈程度递增至每分钟 240 拍,声波传播距离达 2.3 公里,凝聚散居山民;

彝族年:宴饮环节奏《敬酒歌》,宾客按节奏轮饮,强化社群认同。

(三)宗教祭祀的声学通灵

山神祭:面向东方吹奏《祈雨调》,旋律走向与毕摩诵经声调高度吻合(相关系数 r=0.79 ),特定频率( 2800-3200Hz )引发颅内共振,增强宗教体验;

祖先祭:唢呐声与毕摩吟诵交织,构建“人-神-自然”三重对话空间。四、传承现状: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一)保护机制与初步成效

政策支持:叙永县文化馆设立 4 个传习基地,收录曲谱 120 余首,举办年度“咪苏音乐节”;

传承人培养:国家级传承人杨安辉收徒 16 人,其中“90 后”学员占比 40% ,部分尝试唢呐与电子音乐融合创作;

数字化保护:3D 扫描记录乐器制作流程,建立“咪苏数字音库”供全球研究。

(二)现实困境与挑战

技艺流失:仅存 3 名老匠人掌握全套制艺,年轻学徒偏好机械化量产,导致音色同质化;

受众断层:传统仪式简化,30 岁以下村民中仅 12% 能辨识曲目用途;

传播局限:展演多集中于省内,缺乏国际交流平台。

(三)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

教育融合: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堂”,用动漫、游戏等形式激发兴趣;

文旅赋能:结合赤水河旅游开发“唢呐徒步线”,游客体验田间演奏;

跨界实验:作品《赤水回声》融合唢呐与电子音乐,网易云播放量超50 万次;抖音挑战赛吸引 2.1 万条模仿视频(需规避曲目误用问题)。

咪苏唢呐的清亮之音,是彝族山民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更是中华多元文化的声音见证。面对现代化冲击,其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护航与技术创新,更需回归生活现场——让唢呐声继续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响起,方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唯有如此,这一穿越六个世纪的山野之音,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叙永县文化馆.《咪苏唢呐百年曲谱实录》.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

2.肖明翰.西南少数民族器乐中的自然模仿研究.《中国音乐学》,2020(3)

3.杨安辉口述整理.咪苏唢呐传承人口述史.未出版田野笔记,2022.

调研支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叙永县文化馆实地调研数据(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