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渗透

作者

宋磊

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中心幼儿园,山东枣庄 277419

引言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关乎终身品性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蕴含着仁爱孝悌、诚信守礼、勤劳节俭等核心行为准则,其教化方式注重熏染渐化、言传身教,与幼儿具象化、生活化、模仿性的学习特点高度契合。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提供具象化行为范本与文化认同,意义深远。其蕴含的尊师孝亲、礼让节俭等具体规范和经典故事案例,帮助幼儿明晰社会期许,奠定规则意识雏形。同时,渗透传统礼仪于日常生活,能悄然塑造幼儿文化归属感,萌芽朴素的文化自信。这些根植于传统价值观的习惯,更是支撑个体终身发展、培养未来有责任担当公民的非智力核心素养。本质上是文化传承与个体德行启蒙在生命起点的伟大耦合。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选择偏失与表层化倾向

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素材挖掘不够深入、选择不够精当的问题。时常可见生硬照搬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典籍中脱离时代语境及幼儿理解范畴的条文,进行机械灌输式背诵,忽略了其核心精神实质的现代转化与现实行为的联系诠释。亦或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肤浅地等同于穿上汉服、模仿作揖等符号化表演,或仅聚焦于节庆手工制作等技艺性活动,忽略了对行为背后所承载的礼义廉耻、恭敬诚信等内在价值观念的有机浸润与实际迁移引导。此种选择偏颇导致传统文化资源未能有效服务于具体行为习惯的深度养成。

(二)实施中知行脱节明显

渗透过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单向讲解、轻情境体验与生活实践的问题。许多教育者倾向于采用课堂集体讲述、诵读或展示观赏等静态方式推进,未能充分设计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特点的、沉浸式的生活化游戏情境和实践操作场景。传统文化中的行为准则,如待客之礼、物品归位、珍惜粮食等,未能有效且自然地编织进幼儿的一日生活流程、游戏规则及同伴互动之中。更显著的是,教师及家长自身对传统行为规范的理解与践行示范不足,使得幼儿缺乏可观察模仿的活范本,造成认知与行为间的鸿沟,知行不一现象频现。

三、传统文化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渗透策略

(一)立足生活创设浸润式情境

幼儿园应着力构建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自然而生活化的物理与人文环境。于物理环境层面,精心规划并设置如传统节日文化区角,其中陈设可操作性强的节日习俗物品供幼儿探索使用;创设宁静雅致的礼仪小苑,配备适宜的器具供幼儿练习坐立行走的规范姿态;在盥洗室、餐厅等区域醒目张贴由幼儿共同参与绘制的、寓意明确的图文规则提示,诸如节约用水、食不言、光盘行动等,其视觉设计应巧妙融合剪纸、水墨等传统艺术元素,使美感引导与行为要求并行。更重要者在于营造无处不在的人文氛围教职员工需率先垂范,在日常言行细节中自然流露尊长爱幼、用语文明、诚实守信、恭敬谦和等传统美德;精心挑选适合幼儿聆听的传统音乐作为生活环节的背景音;将传统童谣、美德故事有机融入过渡环节或餐前安静时间。

(二)依托游戏设计体验活动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存在方式,更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理想载体。模拟生活的角色游戏情境如设置传统小茶馆场景,引导幼儿在扮演服务者与客人的互动中,自然实践热情待客、尊敬长者、礼貌用语的礼仪细节;在构建农家小院时,融入播种、灌溉、收获模拟,在动手劳作中深刻体会并内化爱物惜物、辛勤劳动的价值观念。巧妙改编经典故事剧本,如将《曾子杀猪》的故事以幼儿可理解的方式进行演绎,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诚信的珍贵及其在日常行为交往中的具体表现。精心设计富含传统元素的规则性集体游戏,如融入节令知识或传统美德元素的闯关游戏、竞技合作游戏,在强调遵守规则、尊重伙伴、友好协作的过程中,深化对其重要性的切身认知与实践能力。

(三)提升教师素养发挥示范效能

着力提升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综合素养与文化教育实施能力至关重要。应系统组织关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幼儿行为发展规律以及两者有效联结路径的深入研习,鼓励教师深刻洞悉经典文本、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的行为价值精髓及其于现代社会的积极转化维度。引导教师敏锐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可链接传统行为规范的无数教育契机,灵活予以价值导引。尤为核心的是教师自身的行为垂范在问候长幼、轻拿轻放物品、真诚聆听、有序守时、爱惜公共资源等每一细微处,教师皆应展现出对传统礼义精神的由衷恪守与自然流露。这份发自内心的真诚践行,远胜千言万语的说教,能在朝夕相处中为幼儿树立起可直观感触、可亲近效仿的最高榜样,教师需成为文化价值与良好行为在幼儿世界的生动化身。

(四)协同家校社落实一致育人

通过定期开设家长讲堂、编制富含实用性的文化导引手册、分享优秀教育案例、组织传统家风主题活动等多元化形式,助益家长理解传统文化行为养成的核心价值与方法路径,同步提升其育德意识与能力。鼓励并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创设浸润传统的微环境如设立亲子共读经典图画书时光,在家中共同遵循一些简单而明确的传统行为约定,引导孩子在家庭招待访客实践中亲身体验传统待客之道,在节日共庆中自然参与富有仪轨感的习俗活动。社区丰富的地域性文化资源亦可被积极引入,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敬老活动、传统手工技艺体验等互动,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感知传统行为规范的生命力与温情。形成家、园、社三位一体,理念互通、行动一致的强大支持网络,方能使传统行为规范的渗透真正水到渠成、根基稳固。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实践范式。关键在于去粗取精,实现其与现代教育理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对话与创造性融合。通过构建浸润式的环境,依托游戏与生活实践平台,提升教育者素养,整合家庭社会力量,并在时代语境下适度运用科技工具,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行为智慧真正转化为幼儿生命初期的精神根基与实践指南。这不仅关乎个体品德的奠基,更是在全球化图景下,赓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文脉的深远历史担当。让我们守护传统之光,照亮幼儿行为养成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姚嘉怡.家园共育背景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教育艺术,2023,(12):53.

[2]陈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9):166-168.

[3] 黄亚鸿. 探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J]. 家长,2023,(14):173-175.

[4]汤乐梅,成组秀.信息技术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1,(13):96-97.

[5]逯颖.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甘肃省军区昆仑幼儿园;,2023:651-655.

作者简介:宋磊(1979-),女,山东枣庄人,本科,中级职称,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