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转型的路径

作者

田咏梅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 416000

引言:2017 年 10 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明确指示,“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和长久发展,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大力推进乡村战略的关键时期,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并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乡村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解决了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视角全面推进乡村发展,振兴农业经济和谋求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一环。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

(一)宏观价值的整体拓展

在由工业化、信息化向城乡融合化演进的历史变迁中,农业经济转型承担着打破二元格局与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时代使命。当农地、资金、技术以及数据等关键资源在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之下流动,农业生产便能够通过规模经营、智能化管理以及绿色化加工等多重方式实现价值增殖,而这种增殖不仅体现在第一产业本身的产出提升,更体现在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深度耦合以后所生成的综合收益,继而在宏观层面支撑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消费升级格局完善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1]。

(二)民生价值的深层涵育

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结构多元、就业岗位丰富以及公共服务提质成为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当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溢价通过产业组织的协同运作反馈到农户收益。当农村新型业态创造的非农机会吸纳本地剩余劳动力并吸引青年回流,当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教育、医疗、文化与养老诸多领域,农民个体的发展空间便在持续扩张,由此推动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社会流动通道畅通以及社区治理现代化,民生福祉的稳步提升又反向巩固农业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形成良性循环的内生动力。

(三)生态价值的系统凝聚

农业生态系统在长期高强度利用后出现土壤退化、水质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农业经济转型以绿色低碳理念为导向,通过推广有机种植、循环农业与精准灌溉等技术削减化学投入,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修复,并在碳汇交易、生态补偿及绿色金融等机制的联动之中把生态红利转化为可计量的经济收益。这种对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兼顾不仅提升了农业可持续性,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生态价值的凸显因而成为农业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维度。

(四)文化价值的深度彰显

农耕文明积淀的精神象征与生产智慧在数字时代呈现出新的表达方式,当传统节气文化、乡土手工艺以及地域饮食体系被创新性转译为文化创意产品、沉浸式体验项目与乡村旅游线路,农业经济便获得了超越物质收益的文化溢价,而这种溢价既能够增强乡村主体的文化自信,又能够激活外部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从而把文化要素转变为可持续的市场驱动,并进一步提升乡村空间的吸引力与凝聚力[2]。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转型的现实状况剖析

(一)产业结构矛盾

农业仍以初级原料供给为主的格局与快速升级的消费需求之间呈现张力,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与产业同质化扩散交织,使精深加工占比及休闲服务拓展度表现出突出不均衡。当乡村市场信息反馈迟滞、组织化程度有限的局面叠加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价值链低端锁定现象愈加凸显,这种锁定既压缩收益空间,也抑制资本对高附加值环节的进入意愿,拉长农业经济升级时间窗口并放大差异。

(二)要素流动掣肘

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经营权流转基础,却因确权不彻底、交易平台薄弱及托管服务缺失而令规模化经营推进迟缓,金融资源受抵押物评估和信用评级约束。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困难,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技术吸收与管理创新缺乏驱动力,规模经营潜在效应难以释放,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在乡村的耦合被长期延宕。

(三)技术扩散滞后

种质改良、智能装备与数字平台等前沿成果集中于示范区,却因小规模经营分散、信息鸿沟延续和服务体系碎片化而难以外溢,扩散路径呈现“中心—边缘”阶梯格局。农户面对高投入门槛采纳意愿偏弱,科研机构与生产主体成果转化链条屡次断点,整体生产效率和品质提升幅度有限,科技红利与市场需求之间由此出现断层,创新外溢效应明显削弱。

(四)生态压力累积

化肥农药投入强度虽然在宏观统计层面出现拐点,但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地下水超采仍在局域显现,畜禽规模养殖粪污设施配套率低于目标。农业温室气体核算与补偿机制未完全落地,生态约束愈加刚性而治理手段分散,形成“边治理边恶化”的循环,长此以往,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系统性威胁。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转型的路径策略设计

(一)价值链重构与多功能拓展

通过引入分级分等、冷链物流和原产地追溯等机制,将种养环节与精深加工、品牌运营以及文化体验链段捆绑,形成以地理标志、生态标签和故事叙事为共同载体的综合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收益共享协议,让原料供给者在品牌溢价、渠道利润及二次开发收益中获得动态分成,从而打破低端锁定。

(二)要素配置优化与制度供给

依托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分散土地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及全域托管服务,借助数字化权属登记系统提高流转透明度和安全性。在金融侧设立以农地经营权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信托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并举,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溢价,让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与城市中小企业趋同[3]。

(三)科技创新驱动与数字赋能

建设以区域试验站、众创农场及开放式算法平台为核心的协同研发网络,把种质创新、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与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模块化、接口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技术众筹+服务订阅”模式参与研发迭代。依托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监测,对生长指标、投入品使用与灾害风险进行实时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参考。

(四)教育体系革新与人力资本积淀

在县域职教中心联动高校农业学院的框架内实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创业辅导”三轨并行方案,把产业导师、技术经纪人与乡土工匠纳入课程设计全过程,建立学分互认与职业资格衔接平台,使农民、返乡青年及新市民可以在学习路径中自由切换;推动数字学习终端进村入户,利用沉浸式虚拟实验室和案例推演系统提升技术吸收速率。

(五)绿色发展导向与生态修复

以流域为单元建立面源污染总量控制清单并实施定额交易,推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配套集成,对农户使用绿色投入品给予差异化价格补贴和碳减排量抵扣;在生态脆弱区开展“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再造工程,通过退耕还草、河岸缓冲带建设及乡土树种混交林营造提升系统韧性,同时把农业碳汇纳入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管理,使绿色收益显性化。

四、结论

面向乡村振兴,农业经济转型需整合土地资本人力数据等要素,重构特色品牌深加工文旅融合价值链,以数字技术驱动、职业教育赋能和生态修复协同推进,最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增值升级、社区幸福共享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田树新.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J]. 山西农经,2025,(09):77-79.

[2]郭 靓 . 乡 村 振 兴战 略 背 景 下 农 业 经济 的 发 展 路 径 研 究[J]. 现 代 化 农业,2025,(04):53-55.

[3]刘腾飞.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转型的优化策略[J]. 中国集体经济,2024,(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