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民间戏曲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转化利用研究
何承莎
丁司垱人民政府 438202
引言
近年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民间戏曲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 、短视频的兴起 ,获得大众的追捧,让大众体验到“新鲜感”。而传统的戏曲表演因其固定的表演形式以及对场地、表演者等条件的要求,致使观众越来越少。[]然而,民间戏曲本身蕴含着深厚的原生民俗文化价值,它是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凝聚与体现,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社会生态文化的具体表征。
一、基础理论
在非遗视角下探讨民间戏曲的乡村转化利用,需构建多维度理论分析框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分别从文化价值转化及服务供给机制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文化资本理论揭示了民间戏曲作为乡村文化资本的深层价值。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态,民间戏曲恰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演员的唱念做打技艺是身体化资本的典型,戏服道具等物质载体构成客观化资本,而"非遗传承人"等制度认证则赋予其制度化资本属性。在乡村场景中,戏曲通过代际传承实现身体化资本的累积,通过节庆展演完成客观化资本的活化,最终通过文化认同的强化转化为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这种转化过程印证了布迪厄“资本转化律”——不同形态资本可通过特定实践实现相互转换,为戏曲从文化资源向服务资源的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公共产品理论破解了乡村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困境。萨缪尔森定义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而乡村戏曲服务恰呈现“准公共产品”属性:露天演出虽难以完全排他,但剧场容量限制使其具有竞争性。这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政府通过专项资金保障基础服务,企业通过文旅融合开发增值服务,社会组织通过志愿演出扩大覆盖面。
二、民间戏曲的乡村文化价值解构
民间戏曲作为乡土文化的基因载体,其价值内涵远超艺术本体,而是深度嵌入乡村社会的结构性需求之中。从本体功能到社会联结,再到经济赋能,戏曲在乡村场域中形成多维度的价值网络,成为理解乡村文化生态的关键切口。
(一)本体价值维度
民间戏曲的仪式功能是其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在婚丧嫁娶中,戏曲扮演着"文化中介"角色:婚礼上的《龙凤呈祥》通过吉祥唱词强化家族联姻的合法性,丧礼中的《目连救母》以戏剧张力完成生死观的教育。浙江兰溪的"迎銮驾"仪式中,婺剧演出与祠堂祭祖同步进行,戏曲成为连接世俗生活与神圣空间的过渡仪式。这种功能本质上是将抽象的文化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戏剧行动,使价值观念通过身体记忆实现代际传递。[]教化功能则体现为乡规民约的戏剧化转译。山西梆子剧目《三娘教子》将"孝道"伦理具象化为舞台冲突,河南豫剧《朝阳沟》通过知识青年下乡故事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使道德规范突破说教框架,在情节推进中完成对观众的价值重塑。
(二)社会价值维度:社群共同体的建构纽带
方言唱腔构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身份标识。闽南高甲戏的“傀儡调”与泉州方言的声韵系统深度绑定,吴语地区的滩簧戏通过俚语俗谚强化本土文化认同。这种语言依赖性使戏曲成为“文化声纹”,在全球化语境中维系着乡村的文化独特性。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用方言翻唱戏曲选段时,实质是在进行文化身份的数字化重构。自组织演出团队则重塑着乡村社会网络。安徽黄梅戏班社"草台班"的运作模式显示,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搭建的全程参与,使村民从原子化个体转变为文化生产共同体。这种协作过程不仅重建了传统宗族社会的合作机制,更创造出新型的社交场景——戏班成员间的互助网络延伸至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形成超越血缘的“文化亲缘”。
三、转化利用的实践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主体性困境:传承链条的脆弱断裂
传承人断层与青年参与不足构成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危机。许多珍贵技艺因核心传承人年事渐高、后继乏人而濒临湮灭。青年群体对非遗的兴趣与认同普遍疏离,其参与度持续低迷。究其成因,一方面,非遗传承常需长期艰苦投入,却面临市场狭窄、收益微薄的现实困境,经济支撑的缺失成为青年望而却步的关键阻力。另一方面,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效率低下,难以契合青年学习习惯与职业规划需求。[]更深层地,现代教育体系与大众传媒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疏于浸润,使得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根基日益浅薄,非遗传承的社会土壤日渐贫瘠。
(二)内容创新困境:传统与现代的艰难对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在内容创新层面遭遇着双重夹击,其核心在于传统价值与现代需求之间艰难的对话。首要困境,体现为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之间深刻的张力。 许多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非遗项目,如地方戏曲、古老说唱等,其固有的叙事节奏、表达方式,与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所追求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强烈视觉冲击力之间,存在着鸿沟。试图通过简单地迎合市场进行“舞台化”或“流行化”改造,虽可能赢得一时关注,却极易消解非遗项目本身蕴含的文化基因精髓和仪式感的神圣性,最终陷入“形存神散”的尴尬境地。
其次,数字化浪潮在带来革新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文化失真的巨大风险。 诚然,虚拟仿真、沉浸式展览等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记录保存、广泛传播和体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然而,过度依赖技术呈现,或将活态传承的文化整体生硬切割为孤立的数字符号,极有可能剥离非遗赖以生存的情感温度、社区互动及其特定的情境氛围,使其沦为冰冷而缺乏生命力的“电子标本”。更深的危机在于,当技术的便捷性遮蔽了对文化本真性的敬畏与深刻理解时,数字载体本身就可能异化为一层新的文化隔阂,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文化传承。
(三)困境交织的深层根源
在全球化的洪流下,同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挤压着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知日渐模糊,情感联结也趋于淡漠,缺乏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而非遗保护工作过度依赖外部“输血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未能有效构建起激发社区内部创造力、形成具有可持续市场价值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得非遗的活力难以自我维系。
目前,社会对于“何为好的非遗创新”尚未形成清晰共识。[]如何在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有效回应现代受众需求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目前仍处于充满困惑与挑战的探索阶段。因此,非遗的现代转化绝非简单的复刻或粗暴的嫁接。它呼唤一种扎根于传统的创新智慧:在珍视并深刻理解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探索契合时代脉搏的表达方式。同时,它亟需构建一个多元协同的生态体系:政策层面需要提供更精准的扶持与包容创新的空间;教育体系应致力于深植文化认同的根基;社区参与是维系非遗活力的根本源泉;而市场机制则需要引导向可持续的文化价值实现。唯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不断探索前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穿越时光长河,真正成为滋养现代人心灵、生生不息的文化活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多维破局与文化重生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活力的创新转化路径已成当务之急。[]以戏曲类非遗为例,其现代转化可通过“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代际传承、
融合”四大战略方向实现破局,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全新生态。
(-) 技术赋能路径:数字基因激活传统血脉
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非遗生命力的关键基因,通过数字化手段为戏曲注入“数字基因”,实现传统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戏台”生态体系,可以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虚拟剧场,突破物理舞台限制——观众可 360°观赏演员身段细节,甚至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体验“虚拟水袖”的操控,在交互中理解程式化动作的美学逻辑;开发AI辅助创作系统,基于传统唱腔数据库训练AI模型,为创作者提供符合流派规范的唱段生成建议,解决新编剧目“走味”难题,实现“智能守正创新”。
另外,区块链重构版权生态。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戏曲数字资产链,将经典剧目录像、曲谱、脸谱设计等数字资源上链存证,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版权追溯——民间戏班巡演时扫码即可完成版权费即时分账,解决传统戏曲“演而难获”的收益困境;开发NFT数字藏品,将老艺术家绝版演出影像、稀有戏服设计转化为限量NFT,收益反哺传承人基金,形成“数字收藏—文化保护”的闭环价值链。
(二)场景重构路径:时空折叠中的文化在场
场景重构作为激活民间戏曲生命力的核心路径,打破“镜框式舞台”的单一呈现模式,让戏曲回归生活场景的本质,通过“时空折叠”重构文化在场感。在徽州古祠中复原社戏场景,游客白天参与拓印戏文雕版,夜晚观看傩戏表演,实现建筑遗产与表演遗产的共生;将秦腔舞台搭设在关中麦收现场,老农收割的喘息声与花脸唱腔形成天然和声,重构农业文明的情感记忆场域;在抖音直播间开设“名家教唱”专场,网友打赏达一定额度可点播冷门剧目,推动“粉丝经济”反哺濒危剧种传承。
相关部门合作,深耕研学旅行场景。设计“寻戏密码”主题线路,在福建土楼行程中嵌入提线木偶制作、高甲戏丑角化妆体验,学生最终通过解密游戏解锁晚间专场演出,实现文化认知的“体验—理解—深化”递进式渗透。这种认知模式,避免了文化体验的浅表化,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深刻理解戏曲精髓及其文化土壤。这些多元场景重构的共同特点,在于将历史记忆、当下体验与未来想象熔铸于特定场域,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触点”,使戏曲从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创的日常生活经验,最终实现文化生命力的在场性复苏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在地化深耕。
(三)代际传承路径:双向奔赴的文化接力
破解传承断层需建立“传统滋养青年,青年反哺传统”的共生机制,构建代际对话的桥梁,将青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共创者,使传统技艺在代际互动中获得新生。学校是代际传承的主阵地,需构建教育新范式,可以开发戏曲通感教材,将京剧唱腔韵律转化为儿童肢体律动游戏,用水袖练习提升学龄儿童感统协调能力,实现美育与体育的融合;推动民间班社进校园常态化,建立“传承人-教师”双导师制,学生学期考核在古戏台实景演出,社区民众作为观众评分,构建文化传承的在地认同。
相关部门可以发起青年创客孵化行动,设立戏曲跨界实验室,提供 3D打印戏服配饰、电子乐编曲设备,支持青年将昆曲工尺谱转化为电子音乐,诞生类似《牡丹亭·remix》的新锐作品;举办戏曲设计黑客松,邀请程序员与绣娘合作开发智能戏服,通过柔性传感器实现水袖舞动触发灯光变化,拓展传统技艺的科技表达维度。传统通过教育场景的趣味化改造,降低青年的接触门槛,使其在游戏中感知文化魅力。而青年则通过技术赋能与创新表达,为传统注入时代活力,使戏曲从老辈人的遗产变为年轻人的文化资。这种代际互动不仅解决了断层危机,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使民间戏曲在代际传承中实现真正的文化重生。
(四)产业融合路径:文化基因的经济表达
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构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实现文化基因的经济表达。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将戏曲的文化符号、经典剧目与情感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反哺非遗保护。部分地方通过戏曲IP赋能实体经济,进而使地方戏曲焕发新生机。在黄梅戏故乡安徽安庆,当地企业与戏班合作将稻米包装印有《天仙配》插画,扫码可听“树上的鸟儿成双对”AR动画,溢价部分按比例补贴当地戏班;在绍兴打造“鲁镇戏梦”主题民宿,客房内置社戏纱幕投影,入住即获花脸脸谱模具,游客可参与晚间《目连救母》互动剧场改写结局,实现文旅场景的深度沉浸。
企业或商户也可开发《杜丽娘寻梦》实景剧本杀,玩家通过解读汤显祖原作碎片解锁剧情,最终舞台对决需演唱指定唱段,实现经典文学的场景化传承;以三国演义为背景的MOBA游戏中,关羽角色释放技能时触发汉调桄桄唱腔,游戏皮肤收入用于剧种数字化保护,拓展非遗传播的年轻化渠道。这些成功的关键在于,并非简单将戏曲元素作为装饰符号,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使文化IP成为产品体验的核心,使戏曲从“博物馆里的遗产”变为“生活中的文化资产”,最终实现文化基因的经济表达与活态传承的双重突破。
结语
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战略交汇点上,民间戏曲的转化利用研究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转型中的深层密码。通过立足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语境,系统阐释民间戏曲作为乡村文化资本的多元价值,揭示其从“活态传承”到“活态发展”的转化逻辑。通过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代际传承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既守护了戏曲的文化基因,又构建了适应现代需求的表达体系。这一范式不仅为非遗转化提供方法论支撑,更印证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对话的可能性。当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化作虚拟水袖的交互体验,当乡规民约转化为沉浸式剧场中的价值共鸣,民间戏曲正以文化重生的姿态,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更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塑着中国乡村的文化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亦非对现代的盲目趋从,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中,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转化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葛芳.民间戏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5):47-48.
[2]万磊.民间戏曲的非遗传承与保护——以巴东县皮影戏为例[J].今古文创,2023,(31):86-88.
[3]张慧敏.地方戏曲如何通往“人民文艺”——以“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