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需求的家园共育机制创新与实践路径探析
张智博
哈尔滨市尚志幼儿园,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儿童学习习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和心理适应过程。在这一关键期,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协同育人至关重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及课程体系的调整,幼小衔接不再仅仅关注知识准备,更重视儿童的心理建设、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家园共育作为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桥梁,理应在幼小衔接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现实中家园共育仍面临理念差异、沟通不畅、协作形式机械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适应“幼小衔接”需要的家园共育机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定位
“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不仅是一种学段转换的技术性安排,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教育工程,它关乎儿童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应各自为政,而应形成合力,实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策略的协同性。家园共育作为家校合作的一种具体形式,不仅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力量的聚焦,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导向,进而提升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效果。尤其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面对作息节奏、学习方式、人际互动的显著变化,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家园共育的实践不仅能缓解儿童的过渡焦虑,还可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与责任感,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育人生态。因此,家园共育机制的创新与优化,是提升“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家园共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家园共育已在全国各级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中广泛开展,但在“幼小衔接”领域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首先,家校沟通不畅仍是普遍现象。部分教师缺乏对家庭教育规律的系统理解,家长则对学校教育期望值过高,双方在育人目标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偏差。其次,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协同障碍。一些家长仍将幼小衔接简单理解为知识学习的提前化,忽视儿童心理准备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学校也常以课程衔接为主要目标,缺乏全人教育视角。此外,家园共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以通知、会议等单向信息传递形式为主,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对教育的参与度较低,存在“教育外包”现象,致使家校共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机制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与操作指引,导致家园共育缺乏制度保障和可持续性发展支撑。
三、基于“幼小衔接”需求的家园共育机制创新路径
为有效回应“幼小衔接”的发展诉求,家园共育机制需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首先,在理念层面,应构建“共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意识。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平台,增强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知,提高其育儿素养,使家校双方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达成共识。其次,在制度层面,应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与反馈机制。如设立“家长观察日”“家校协商会”等活动,提升互动频率和质量,构建双向沟通、协同决策的机制基础。同时,还需制定明确的家园共育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考核体系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第三,在组织结构方面,可设立家长委员会或教育合作指导小组,明确家长的权责分工,增强其教育参与感。应重视社区资源的引入,与社区共建教育支持平台,拓展家园共育的空间边界。
四、实践层面的路径探索与典型案例借鉴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地教育机构在家园共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借鉴。如浙江某实验小学通过“学前体验营”与“家庭互动任务单”双轨结合的方式,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在学前体验营中,学校组织幼儿参与模拟课堂、课间活动,增强其规则意识与集体归属感;同时发放“家庭互动任务单”,引导家长与儿童共同完成生活自理、任务管理等训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此外,江苏地区部分小学联合幼儿园开展“成长接力”项目,通过建立教育档案、开展联合教研、开展家长联合讲堂,实现从学前到小学教育的顺畅过渡。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家园、校园的深度融合,也为儿童营造了多元支持的成长环境。从这些经验中可以提炼出三个核心要素:一是项目的持续性,避免家园共育碎片化;二是内容的多样化,涵盖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维度目标;三是评价的互动性,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反思机制的建立。
五、推进家园共育机制创新的保障条件与发展建议
要实现家园共育机制在“幼小衔接”中的系统创新,必须从政策支持、师资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首先,政策保障是机制运行的前提。应推动地方教育部门出台关于家园共育的专项指导意见,将其纳入幼小衔接整体规划中,明确其目标、任务与考核标准。其次,教师队伍建设是机制实施的关键。学校应加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家庭沟通能力与家长引导能力,同时鼓励设置“家校沟通专员”等岗位,增强家校合作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是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政府应搭建统一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提供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家长教育手册、互动活动模板等,提升家长的参与质量和频率。同时,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儿童成长档案系统,实现家园共育过程的可视化、可追溯、可评估,增强家校合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最后,还需推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鼓励高校、公益组织、心理机构等多方资源参与家园共育研究与服务,为机制创新提供智力和实践支撑。
结论
“幼小衔接”不仅是儿童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更是儿童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它贯穿于儿童心理、行为、认知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转型过程。家园共育作为实现教育协同的重要纽带,其机制建设与实践创新关系到衔接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能否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本文在梳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理念引导、制度保障、路径优化为核心的家园共育机制创新思路,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家园共育机制的系统化、规范化与数字化建设,探索跨学段教育合作机制,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与干预实效,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更为坚实、可持续的支持系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段之间的有序衔接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叶存洪.英国幼小衔接阶段的混龄教育及其启示——以英格兰戴克小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6,(08):80-84.DOI:10.16194/j.cnki.31-1059/g4.2016.08.020.
[2]罗向东,李佩洁.“幼小衔接”中家长“负能量”转化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54-58.
[3]胡俊.园际联动助力幼小衔接——武汉市幼小衔接园际项目共同体研究纪实[J].成才,2019,(09):15-17.
园;,2022:98-100.DOI:10.26914/c.cnkihy.2022.049148.
作者简介:张智博(1985.10-),女,汉族,河北省河间县,本科,市尚志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家庭教育与家园共育、教师专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