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探究
吉海英
大名县第一中学 河北邯郸 056900
当前,中国教育正经历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深刻转型,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核心任务,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的协同提升。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承载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意识、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的价值重塑与目标定位
1、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及其对教育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终身发展为根本宗旨,其核心在于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回归育人本质。要求教育公平地面向所有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保障人人获得适性发展;全面性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质、艺术审美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主体性主张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批判反思的能动性,推动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聚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潜能的培育,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基;注重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通过体验、探究与创造深化认知,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对教育实践提出系统性变革要求:需从“ 知识本位” 转向“ 素养本位” ,将文化理解、审辩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育人目标;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整合,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时代发展、文化传承(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全球视野的深度联结;摒弃单向灌输,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构建“ 以学为中心” 的课堂生态;*必须破除“ 唯分数论”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习进步、实践能力与创新表现,强化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全面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减轻无效学业负担,创设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对学科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要求挖掘各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音乐教育需超越技能传授,通过审美体验涵养情感、启迪思维、传承文化、激发创造,成为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音乐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教学目标偏离素养核心,技能化与应试化倾向突出
当前音乐教育普遍将教学目标窄化为技术训练与考级达标,过度强调演唱演奏技巧、乐理知识掌握,而忽视审美体验、文化理解与创造力培养。例如,某市调研显示 89% 的课堂缺乏即兴创作环节,评价标准高度依赖量化考试与技术等级,导致学生被动追求“ 正确性” 而非艺术表达。这种模式背离了素质教育“ 激发潜能” “ 培养创新精神” 的核心理念,削弱了音乐教育的情感陶冶与人文价值。
2、教学内容封闭单一,脱离时代与多元文化语境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入深度不足,且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例如,部分教材过度聚焦西方古典音乐基础,民族民间音乐仅作为点缀,而当代流行音乐、社会音乐现象则被视为“ 非正统” 资源被排斥。跨学科融合薄弱,音乐与文学、历史、科技等领域的联结流于表面,学生难以通过音乐理解文化脉络或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僵化,学生主体性与实践体验缺失
“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的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深度参与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调研显示, 72% 的学生因无法建立音高与身体的动态映射(如手势辅助音程感知),陷入抽象符号认知困境。
虽引入多媒体工具,但技术应用多停留于播放功能(如音频视频展示),未激活交互式、探究式学习。乡村学校设备利用率甚至低于 40% ,技术赋能形同虚设。
4、评价体系片面滞后,忽视过程与素养发展
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方式单一(纸笔测试、技能考核),过度侧重结果性量化指标(如音准准确率),忽视情感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表现等过程性素养。某研究指出,传统人工指导的音准误差达 ± 15 音分,而AI 辅助可缩至± 2 音分,但评价体系未吸纳此类动态数据。评价未能发挥诊断与激励功能,学生因“ 唱不准” 被否定,创作积极性受挫,续费率不足 30% 的机构中,超 40% 学员因“ 无趣” 流失。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理念与路径
音乐教育模式改革需锚定素养为本、学生中心、文化浸润、创新驱动四大核心理念。素养为本要求超越技能训练,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的协同培育;学生中心强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建立情感共鸣与自主表达;文化浸润主张将音乐置于多元文化语境,深耕古琴、戏曲等中华传统精髓,包容世界多元音乐,实现"以乐化人";创新驱动鼓励即兴创作、学科融合与智能技术赋能,培育艺术原创力。
其改革路径需以目标重构为先导,设计可观测的素养目标(如"用肢体律动诠释音乐情绪");内容活化需构建传统经典、当代生活与全球视野三维内容体系,开发"诗词吟唱""科技声景"等跨学科主题;方法创新重在推行深度体验与创造实践,运用律动戏剧强化感知,以问题驱动文化探究,借助数字工具支持个性化创作;评价革新须建立多元发展性机制,结合 AI分析(如智能音准反馈)与人文观察,通过作品集、展演等形式记录成长轨迹。 技术赋能(VR 场景重现、云端协作)与文化传承双轨并进,始终以审美启蒙与文化认同为根基。唯有如此,音乐教育方能从"技之艺"升华为"人之学",真正承载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结语:在素质教育纵深发展的时代洪流中,音乐教育模式的系统性改革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关乎教育本质回归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性变革。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与素质教育核心理念存在的显著张力,并基于“ 素养为本、学生中心、体验为先、文化浸润、创新驱动” 的理念,构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改革路径。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包括师资理念与能力的更新、优质资源的建设共享、教学环境的优化以及政策管理的协同跟进。唯有通过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模式革新,音乐教育方能真正摆脱技能训练的桎梏,回归其美育本质,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提升审美品位、涵养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释放其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人文艺术基础。
参考文献:
王娜.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11):88-89.
罗思思.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探究[J]. 戏剧之家,2025,(05):178-180.
宋艳.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5,(09):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