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当代高校学生心理作用分析
杨帆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化馆 湖南东安 425900
摘要: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应对并有效化解既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当代高校所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在高校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体验教学、践行活动以及构建网络音乐教育体系的方式,充分挖掘和探索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帮助学生预防和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水平的一项富于创新性举措。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引言
当前,音乐心理学已经在高校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音乐教育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这种应用更多体现在课内音乐教育之中,很少有教师将音乐心理学应用到课外音乐教育之中,从而导致课外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一现状,高校音乐教师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了解课外音乐教育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融入音乐心理学理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且能够为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方法,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高校音乐教育的使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赋予了高校音乐教育新的使命。第一,促进文化理解与尊重。在全球化时代,音乐作为一门无国界的艺术形式,是连接不同民族、国家情感的重要桥梁。高校音乐教育应以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为目标,通过开设涵盖世界各地传统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内容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社会意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审美鉴赏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每一种音乐都是其所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该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因此,在强调开放包容的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也肩负着保护和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2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
2.1音乐教育理念落后
高校在开展课外音乐教育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部分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部分音乐教师在具体开展课外音乐教学活动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参与兴趣,而且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艺术性,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展现其艺术价值,要求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音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验证音乐技能掌握程度,感受音乐在实践中的魅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
2.2音乐活动类型单一
音乐活动类型单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会定期组织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但活动内容相对固定,往往局限于某个音乐领域,不仅无法实现对学生音乐技能、音乐知识的考察,而且固定化的音乐活动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影响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第二,高校组织开展的课外音乐活动一般集中在歌唱比赛、乐器演奏等方面,这类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展示,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使得许多音乐技能相对较弱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同时,这类音乐活动倾向于单个主体的参加,无法覆盖到全体学生。
3高校以音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构路径
3.1构建网络音乐教育体系
将音乐文化资源融入网络文化,构建“互联网+”的音乐教育“云上”体系。创新教育形式,运用新媒体独特优势,注重线上平台建设,搭建网络音乐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建设新时代育人新阵地。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自身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以音乐教育融入学校官微官博进行宣传与直播,通过“两微一端”为学生普及音乐教育知识,展开线上音乐歌词比赛、音乐作品创作活动等。其次,各学院以自身专业特点开设喜闻乐见的公众号与视频号,创建以音乐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公众号内容,提升校园新媒体的吸引力与关注度,增强育人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再次,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将音乐资源进行整合与创编,制作并开设以大学生音乐教育为主题的在线课程,营造“互联网+音乐教育”的交流环境,加强宣传与推广,增强音乐教育的传播范围。
3.2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与音乐听觉训练相关的基础设施
在将音乐听觉训练运用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保证其应用成效还应不断完善与音乐听觉训练开展有关的基础设备设施,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构建心理健康咨询室、多媒体教室和VR仿真教室等场所以为音乐听觉训练的开展提供独立空间。通常情况下,音乐听觉训练开展的场所应是一个能让学生身心全面松弛下来的环境,以此为要求音乐听觉训练开展教室应具备合适的光线和色调,给学生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他们才会更愿意在此放松身心,同时还要在教室内放置一些绿植和工艺品,为学生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他们才会更加愿意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倾诉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发挥出音乐听觉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决定是否构建个体音乐听觉训练开展教室以及群体音乐听觉训练开展教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室的人性化和专业化特点。音乐听觉训练开展教室中还要配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设备和器材,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测评的心理量表和专业测评器材,用于播放各种类型音乐的调音台和工作台,了解音乐听觉训练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效果的反馈型软件和生理指标传感器等,专业化的软硬件设备和器材设施能够人性化地体现出将高职学生的心理体验作为音乐听觉训练教室物品摆放和环境打造的重要依据。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设了个体音乐听觉训练教室,在教室内就应布置两张沙发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交流沟通,两个沙发之间要设置合适的距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还要考虑到与学生的社交安全距离,教室内要配置各种音乐器材和设备,确保学生对音乐听觉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产生紧张、抵触和焦虑心理。
3.3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与引进机制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从“存量优化”与“增量补充”两方面双向推进,着力打造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教学团队。在存量师资培养上,高校可建立产业实践必修机制,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音乐企业参与产品研发、项目运营等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完成主导或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对接产业需求的新课程、撰写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行业调研报告等任务。高校需设立双师能力提升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数字音乐技术峰会等行业前沿活动,鼓励教师考取演出经纪人资格证、音乐治疗师认证等产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行业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在增量师资引进上,高校要突破传统学术型人才招聘框架,设立产业导师特聘岗位,面向音乐制作、艺术管理、文化传播等领域,选拔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且业绩突出的专业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才培养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高校音乐教育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从而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赵鑫.音乐教学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J].科教导刊,2023(28):149-151.
[2]陈威龙,文婷婷.音乐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32(6):108-111.
作者简介:杨帆(1983—)男,本科,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党支部书记 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