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
董雨晴
涡阳县第五小学 233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其涵盖数学思维、运算能力、空间观念、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展开,深入剖析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活动的实施路径与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通过对当前教学实践的系统审视,明确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的关键节点,同时探索科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方法,旨在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评价体系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现状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定位
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已逐步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开始认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能力与品质的培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也逐渐突破传统的知识技能范畴,更多地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运算的准确性与灵活性、空间想象能力的拓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惯性影响,仍存在目标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如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回归 “讲解 — 练习” 的传统模式,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教学理念与实践存在一定脱节。
(二)教学方法与课堂实施
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知数学知识;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法则通过小组互动,提升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但在实际课堂实施中,部分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深度与系统性,例如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时仅为引入知识点服务,未能深入挖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思维训练价值;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的探究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触及知识的本质,影响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教学内容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已增加了大量与生活相关的素材,如购物计算、时间规划、图形拼组等,旨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多停留在简单关联层面,缺乏对生活问题的深度数学化解读。例如,在涉及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往往仅让学生进行数据的简单收集与整理,而未能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思想分析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天气变化趋势等,使得学生难以真正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性价值。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活思维深度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兼顾趣味性与思维挑战性。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具有数学内涵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梳理数量关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情境设计中,应融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能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可创设 “校园图形改造” 情境,让学生在规划图形布局、计算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深化对图形性质的理解,提升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活动,促进能力融合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设计涵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自主探究活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活动能通过思想碰撞,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意识;实践操作活动则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与实践能力。同时,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各能力维度的融合,例如在 “数学综合实践” 活动中,可围绕 “校园活动方案设计” 主题,让学生在收集数据、制定计划、计算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三)强化知识应用,培育应用意识
知识应用是连接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多个场景,从简单的生活问题解决向复杂的实际问题探究延伸。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如让学生参与家庭每月开支预算的制定,运用百分数知识分析开支结构;或让学生测量教室空间尺寸,结合图形知识规划座位布局。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强化应用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覆盖
核心素养的多元性决定了评价内容需实现全面覆盖,突破传统以知识记忆和技能掌握为主的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数学能力水平,如运算的准确性、空间想象的清晰度、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以及数学学习态度,如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面对困难的坚持性等。同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是否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否能与他人有效合作等,通过全面的内容覆盖,客观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整合
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评价方式需实现多元整合,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模式。除传统的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外,应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如课堂观察记录,通过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思考、合作等表现,动态追踪其素养发展;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的作业、探究报告、实践成果等,全面呈现其学习历程;以及项目式评价,围绕综合性学习项目,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他人优点,培养自我认知与合作评价能力,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
(三)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
评价结果的运用应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目标,避免将评价结果简单用于排名或划分等级。教师应深入分析评价数据,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在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发展优势与不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为其设置更高层次的挑战任务,激发其潜能;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其分析原因,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其树立信心。同时,评价结果应作为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教师根据评价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使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 “教学 — 评价 — 改进” 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知识应用,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构建全面、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小学数学教师应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见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其成长为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艳侠.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13): 48-50.
[2]韩明忠.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量感游戏化教学实践[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11): 42-44.
[3]刘志霞.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J]. 甘肃教育, 2025, (11):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