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创新发展思考
闫秋玲 徐雅静
1.平泉市气象局 河北省承德市 067500;2.兴隆县气象局 河北省承德市 067300
摘要:气象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意义重大。基层作为气象科普的前沿阵地,其科普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对气象知识的认知程度。本文深入剖析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思考,旨在为推动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创新发展
引言
气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从日常出行到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气象信息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基层气象科普工作面向广大基层群众,是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传播气象文化、提升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气象科普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分析并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1.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
1.1科普资源有限
(1)人力不足:基层气象部门人员编制有限,且大部分人员需承担日常业务工作,真正投入到气象科普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这导致科普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难以全面、深入开展,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
(2)资金短缺:基层气象部门的经费主要用于维持基本业务运转,投入到气象科普的资金相对匮乏。这使得科普资料的制作、科普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无法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科普宣传,科普内容的更新也不够及时。
(3)科普设施落后:许多基层气象科普场馆或科普点的设施陈旧,展示手段单一。例如,一些科普展板多年未更新,科普设备老化损坏后未能及时维修或更换,难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影响科普效果。
1.2科普内容针对性不强
(1)缺乏地域特色:基层气象科普内容往往未能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和主要气象灾害类型进行设计。例如,在一些山区,没有针对山区常见的山洪、泥石流等气象次生灾害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在沿海地区,对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科普缺乏深度和地方特色,导致科普内容与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脱节。
(2)未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人群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存在差异。但目前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在内容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群体,科普内容可能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对于农民群体,科普内容可能缺乏实用性和通俗易懂性,无法有效满足各类群体的学习需求。
1.3科普方式传统单一
(1)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基层气象科普活动主要以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科普展板等传统形式为主。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播气象知识,但缺乏吸引力和参与度。例如,讲座形式往往比较枯燥,难以长时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发放的宣传资料可能被群众随手丢弃,没有真正发挥科普作用。(2)新媒体利用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然而,基层气象部门在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上相对滞后。虽然部分基层气象部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账号,但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气象科普中的优势。
1.4科普受众覆盖面有限
(1)宣传范围受限:基层气象科普工作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对偏远农村、山区等地的覆盖不足。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畅等原因,这些地区的群众难以接触到气象科普知识,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2)特定人群关注不够: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服务。这些人群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但目前的科普方式未能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导致他们在气象科普中处于边缘地位。
2.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思考
2.1整合资源,提升科普能力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气象部门应注重培养和引进气象科普专业人才,同时挖掘内部潜力,对现有人员进行科普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普工作能力。可以通过举办科普创作培训、科普讲解培训等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此外,还可以招募气象科普志愿者,充实科普工作力量。(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争取上级部门的专项科普经费外,基层气象部门可以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例如,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开展农业气象科普项目,由企业提供部分资金,气象部门提供技术和人力,实现互利共赢。(3)改善科普设施设备:利用筹集到的资金,对基层气象科普场馆、科普点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引入多媒体展示设备、互动体验装置等,丰富科普展示手段,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科普场馆设置气象灾害模拟体验区,让公众亲身感受气象灾害的威力,增强科普效果。
2.2优化内容,增强针对性
(1)结合地域特色:深入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和气象灾害类型,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气象科普内容。例如,在山区,重点开展山洪、泥石流等气象次生灾害的成因、预防和应对措施的科普;在沿海地区,加强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科普宣传,并结合当地的防台抗台经验,提高科普内容的实用性。(2)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人群,设计差异化的科普内容。对于青少年,开发趣味性强、互动性高的科普产品,如气象科普绘本、科普游戏等,激发他们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对于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科普知识,如不同农作物的气象灾害防御、农事活动的气象适宜性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传播。
2.3创新科普方式,提高吸引力
(1)创新活动形式:除传统的科普活动形式外,积极探索新颖的科普活动方式。例如,举办气象科普展览、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气象科普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 “五进” 活动,将气象科普知识送到群众身边。(2)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基层气象部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丰富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利用图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制作生动有趣的气象科普作品,定期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及时回复公众的留言和咨询,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例如,制作气象科普短视频,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
2.4扩大科普受众覆盖面
(1)拓展宣传范围:加强对偏远农村、山区等地的气象科普工作。可以利用农村广播、流动科普宣传车等方式,将气象科普知识送到这些地区。与当地村委会、学校等合作,建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定期更新科普内容,提高偏远地区群众的气象知识水平。(2)关注特定人群需求: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服务。例如,为老年人举办气象科普讲座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并发放大字版的科普资料;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的科普服务,如制作盲文科普资料、配备手语翻译等,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取气象科普知识。
结论
总之,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在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资源有限、内容针对性不强、科普方式传统单一、受众覆盖面有限等问题,需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内容、创新科普方式和扩大受众覆盖面等创新发展策略,不断提升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基层气象部门应持续关注公众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探索和创新气象科普工作模式,使气象科普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为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慧敏。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 [J]. 科技传播,2022,14 (17):152-154.
[2] 李燕。关于加强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考 [J]. 科技资讯,2021,19 (22):218-220.
[3] 张琳,王萌。新媒体环境下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策略 [J]. 传媒论坛,2020,3 (18):160-161.
[4] 刘畅。基层气象科普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J]. 中国科技纵横,2020,(12):207-208.
[5] 赵晓芳。新时代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J].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 (0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