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詹婕妤

南平市建阳区水吉中学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的,有助于帮助学生整合相关数学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能够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初中数学开展大单元教学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大单元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单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高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学科要求采取科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在这一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可积极整合数学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因此积极展开大单元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数学开展大单元教学重要性

(一)强化知识体系构建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超越传统课时限制,从宏观视角审视数学教学内容,将相互关联知识点整合为有机整体,从而助力学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1]。教师合理使用大单元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跨越孤立知识点,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及定理间内在联系,避免碎片化学习带来认知割裂。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知识框架中定位新知,将其与既有认知结构相融合,实现知识迁移与深化理解,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情境,进一步巩固与拓展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可以采取有效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融合为统一整体,为学生创造更多应用实践机会。在此框架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本身,还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数学应用能力。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新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

(三)激发深度学习动机

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展开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内在逻辑与联系,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整合与迁移,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本身,还要理解其背后原理及应用价值,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探索欲,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同时,大单元教学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乐趣与成就感,进一步增强深度学习动机[2]。

二、大单元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整合关联要素,构建内容框架

在大单元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应遵循数学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系统梳理数学知识点、技能与方法,将其有机融合为大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应注重知识点间联系,通过合理编排使教学内容呈现出连贯性、递进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数学世界,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框架,从整体上强化学生认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升[3]。

例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中,为有效整合关联要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明确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展示相交线和垂直线的不同属性,使学生对直线间的角度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从角度、线段的垂直性质入手,探索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推理。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尺规作图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基本的作图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对顶角、邻补角的关系,垂直线与平行线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几何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几何变换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基本几何推理方法,并能够在综合性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从而提升其综合数学素养。

(二)解构学生需求,明确目标体系

初中数学教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中,积极解构学生需求,构建明确的目标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深入洞察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兴趣点及潜在困难,精准把握学生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大单元教学特点,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应确保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大单元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提供清晰导向,从根本上强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4]。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可分析学生对基础数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学生对方程概念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学生可能在理解“未知数”概念、方程建模及其解法时存在的认知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实际情境,讲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明确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两个量:胜场和负场,并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引导让学生理解将两个未知数(胜场数与负场数)同时设为变量,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方程组的实际意义。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一步一步分析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列方程、如何解方程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强调“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转换,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更能够意识到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点难点,使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逐渐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引导主动学习,优化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教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

例如,在“三角形”单元教学活动开展中,为全面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展开学习,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学生三角形的边、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等概念相对陌生的现象,教师可采用具体的图形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主动发现各个线段在三角形中的独特作用,促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几何知识,逐步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构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多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角度,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索和思考发现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而整个大单元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实现主动学习和教学环节优化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能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机。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其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文明.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1):71-73.

[2] 陈浩宇.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 初中生世界,2023(32):42-44.

[3] 黄海燕. 指向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实践探究[J]. 考试周刊,2023(43):110-113.

[4] 杨振宇.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有关方程教学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3):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