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工程常见病害与处治对策
张鹏
枣庄市土地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省枣庄市,277000
摘要:公路养护工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施工管理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条件、交通流量、施工技术等各类因素,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能确保工程的质量,还能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流程,能有效规避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合施策,能确保公路养护工程的高效、安全、持久。因此。深入探讨公路养护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公路养护工程;病害处治;措施分析
引言
开展公路养护工程的病害处治与预防工作,对于保障公路的畅通无阻、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病害处治与预防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养护成本,还能提升公路的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因此,深入研究公路养护工程病害处治与预防的意义,对于推动我国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公路工程养护施工的重要性
1.1保障交通安全
良好的公路养护施工可以及时修复路面病害,改善公路通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例如,修复路面裂缝可以防止雨水渗入基层,避免路基软化和路面塌陷;修补坑槽可以消除行车颠簸,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2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通过定期的养护施工,可以有效地延缓公路的老化和损坏,延长使用寿命。例如,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如微表处、稀浆封层等,可以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和防水性能,减少路面病害的发生;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防止路基沉降和塌陷。
1.3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公路的养护施工可以保持路面平整、整洁,交通标志标线清晰,绿化美观,从而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例如,及时清理路面杂物和积水,可以提高路面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性;更新和维护交通标志标线,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引导车辆安全行驶。
2公路养护工程常见病害
2.1结构性破损
纵横向裂缝作为最常见的结构性破损之一,其形成往往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紧密相关,地基土壤特性的差异、地下水位变动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加剧裂缝的扩展。此外,施工过程中的接缝处理不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若接缝密封不严或处理工艺不达标,极易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形成裂缝。龟裂现象则更多反映出路面材料的长期疲劳损伤,尤其是在极端气候条件和重载交通的共同作用下,路面材料内部微观结构逐渐被破坏,最终形成复杂的网状裂缝。块裂则是路面材料在温度变化或干燥收缩过程中,因内部应力集中而发生的块状分离,这通常与材料选择不当或施工工艺缺陷有关。沉陷病害则直接关联于地基承载力的不足,地基土壤的固结沉降、地下水位异常上升等因素均可导致路面出现明显的下沉。
2.2车辙损坏
(1)车辙成因。第一,重载车辆。重载车辆是形成车辙的主要因素之一。重载车辆频繁通过会导致路面材料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应力,长期作用下,路面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车辙。第二,交通流量。交通流量大意味着路面材料承受的重复荷载次数增加,加速了车辙的形成。第三,材料质量。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直接影响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如果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不足或骨料级配不合理,则会导致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第四,老化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沥青材料会逐渐老化,其黏结力和弹性模量下降,使得路面更容易产生车辙。第五,压实度不足。施工过程中,如果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足,会导致路面结构松散,难以承受重载车辆的反复作用。第六,施工温度控制。施工时的温度控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而影响路面的耐久性。(2)车辙损坏对公路安全的影响。第一,车辆稳定性降低。车辙会导致路面不平整,影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特别是车辆高速行驶时,容易引发车辆失控,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第二,制动距离增加。车辙的存在会使得车辆在制动时需要更长的距离,尤其是在雨天或路面湿滑的情况下,制动距离的增加会显著提升事故发生的概率。第三,路面结构破坏,加速路面老化。车辙的形成会加速路面的老化过程,导致路面材料的进一步损坏,形成恶性循环。第四,排水问题。车辙会导致路面排水不畅,积水在车辙中滞留,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加速路面的损坏。
3公路养护工程常见病害的处治对策
3.1结构性破损处治
裂缝修补不仅仅是简单的填充过程,还涉及到裂缝的识别、分类和修补材料的选择。对于宽度较小的裂缝,灌缝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通过注入高粘度的填缝材料,可以有效阻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展,同时防止水分和杂质的侵入。而对于宽度较大或已出现错台的裂缝,封缝结合其他加固措施可能更为适宜,如使用玻璃纤维布或碳纤维布进行加固,以提高裂缝处的抗拉强度。坑槽填补要求精细的清理和合适的修补材料选择。在清理坑槽时,不仅要去除杂物和松散材料,还需对坑槽边缘进行适当处理,以确保修补材料与原有路面的良好粘结。修补材料的选择需考虑与原路面材料的相容性、耐久性和施工便捷性,同时,修补后的路面需进行充分的压实,以达到与原路面相同的承载能力和平整度。沉陷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地基条件和交通荷载。对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的沉陷,可采用注浆加固、深层搅拌或换填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注浆加固是将高流动性的注浆材料注入地基中,以填充空隙并增强地基的密实度;深层搅拌则是通过机械设备将固化剂与地基土壤进行混合,以提高地基的强度;换填则是将地基中的软弱土层挖除,并替换为强度更高的材料。对于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沉陷,需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如设置排水系统或进行地下水封堵。
3.2车辙损坏处治对策
(1)车辙损坏评估与分类。第一,评估车辙损坏程度。测量车辙的深度、宽度和长度,评估其对行车安全和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车辙产生的原因,如重载交通、高温天气、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等。第二,划分车辙损坏类型。根据车辙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将其分为磨损型、结构型、失稳型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车辙损坏需要采取不同的处治对策。(2)车辙损坏处治对策。第一,局部修复。对于轻微的车辙损坏,可以采用局部修复的方法,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拌沥青混合料填补车辙,并进行压实处理。必要时,可以在修复区域喷涂封层材料,以增强路面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第二,铣刨重铺。对于严重的车辙损坏,需要进行铣刨重铺处理。先将损坏的车辙区域铣刨掉,再重新铺设沥青混合料。铺设完成后,进行压实和封层处理,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结束语
施工单位在公路养护工程领域,必须给予质量管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其视为核心任务之一。在后续的养护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措施,以全面、系统地解决可能出现的质量管理难题。同时,施工单位应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时代变革的脉搏,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控技术、加强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优化资金分配与资源配置等多元化手段,不断推动公路工程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些努力不仅确保了公路设施的安全性、耐久性与高效运行,为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还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民众的出行条件,提升了交通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边新华.公路养护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探析[J].四川建材,2022(03):102-103.
[2]戴陆梅.以公路养护技术为中心预防公路工程病害的措施[J].智能城市,2021(04):44-45.
[3]张磊.探究公路养护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砖瓦世界,2021(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