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践育人通过组建艺术团开展美育教育
董江华
沈阳城市学院
“将艺术团建设融入美育教育全过程”是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美育教育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经过10年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扛起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时代责任。以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动力;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推动大学建构科学的美育体系。形成的以组建艺术团通过“活动、训练、展演”为主要形式的美育教育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学生“艺术活动、艺术训练、艺术展演”三位一体的美育教育模式。本成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引入课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同时,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内涵。面向未来,将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美育的使命,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坚持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坚持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坚持在文化传承中弘扬美育。不断丰富美育内涵,提升美育实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艺术团为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分级、分组、分项目”的教学机制。
实施五育并举,设置美育课程专项学分,兴建各类美育活动场馆。全体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个艺术团的公共必修课,用1学年完成94学时、2学分的美育课程学习,聘请专业艺术教师担任各艺术团专职指导教师。组建行进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戏曲团、话剧团、曲艺团、歌唱团、歌剧团、书画团、电声乐团等11大艺术团,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课、自由组合。实现了“人人有角色、班班曲不同、一团一台戏、团团出精品”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为第一,项目引导。实行剧目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排演作品,享受其中美的熏陶,解决了学生零基础的瓶颈问题。第二,艺术团协同。课上教师指导训练,课后分组排演作品,课外开展艺术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动手学”的能力。第三,展演评定。艺术教学结课成绩以集中展演和比赛来评定,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展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激活了学生的爱美、尚美、育美的内生动力。
二、构建“艺术训练、艺术活动、艺术展演”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完善、更具有崇高思想和价值观的人。充分发挥美育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言传身教与训练、活动、展演有机融合,实现专业教师由教学指导者向文化活动组织者身份的转变。学生以排练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老师在普及式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训练,每学期进行2次阶段测试和舞台展演,使学生在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可转移能力,展演的教学形式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热情。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美育教育,形成文化共建为合力,打造处处都是审美教育的“思政课堂”。
学校在开设歌舞类、乐器类美育课程的基础上,将戏曲、曲艺、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引入美育课程。 通过教学项目中的英雄人物和经典故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的人生观陶养情操,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关注当代艺术动态,及时将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和理念引入课堂,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让心理健康与美育结合,通过艺术创作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表达情感,促进心理健康。此外,学校聘请辽沈地区具有较高职称的业内专家和青年演员到校任教。同时与辽沈各大高校、电视台、歌舞剧团、美术馆等共建,充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积极打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四、创新美育教学形式,育人成效显著,活动成绩斐然。
跨学科融合教学法,打破学科壁垒,将美育与历史文化、艺术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情境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艺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魅力,激发情感共鸣与创作灵感。组织学生分组对艺术作品进行排练,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作品赏析或创作项目,培养团队协作与创作思维。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将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有机衔接,在课程美育、科研美育、活动美育、社团美育、服务社会领域等方面,实施改革创新点主要包括:
(1)教育观念创新
将美育教育融入学校“五育并举”的综合性工程来建设,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让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将美育作为一项基本育人内容,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课”。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开展全员素质教育,让美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并掌握1项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组织形式创新
以艺术团为实施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艺术活动、艺术训练、艺术展演”三位一体的美育分组教育模式。学校改革“讲授式”传统美育教育模式,以艺术团的形式开设艺术表演实践类课程。各艺术团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分高水平团员、初级团员两个层次进行训练、活动和展演。鼓励高水平队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校内外展演和公益演出活动。让初级团员能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可转移能力。
(3)制度设计创新
通过分组教学,开展项目活动和训练,科学设计考核评价制度。各艺术团结合各自的艺术特点,分别设计若干艺术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申报项目中的角色或声部进行排练,并根据节目人数、配器需求、角色划分等要素进行自由分组组合。学生以排练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课下以院系、班级或生活社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课外学习。在结课考试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艺术水平、展演效果等部分全方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以小组成绩+个人成绩做为评定的基础,起到了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
艺术团的组建可以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形式,通过定期排练、演出和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例如,合唱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协作能力;舞蹈团可以锻炼身体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戏剧社则能增强语言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帮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树立自信,激发创造力。
此外,艺术团的活动还可以与校园文化、社区服务相结合,通过校内外演出、公益展览等形式,传播美育成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组建艺术团开展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