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理念下的机械加工工艺优化与自动化系统集成
谭皓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摘要:市场需求日益多元,传统刚性生产线已经无法适应。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机械加工系统快速重构工艺流程,达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块化工艺设计灵活组合加工单元,满足不同产品需要。柔性化特征提升了企业市场响应能力。
本文研究智能制造环境下工艺优化与系统集成能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资源利用率,为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加工;工艺优化;自动化;系统集成
一、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机械加工工艺优化方法
(一)基于数据驱动的工艺参数优化
智能制造下,数据成为工艺优化核心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源数据采集系统,精准监测加工状态,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持续记录切削力、主轴转速、进给量等重要参数,采集振动信号、温度变化等辅助指标。相关数据以毫秒级频率更新,构成完整工艺特征数据库。其次,智能算法深度挖掘与分析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处理历史加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构建工艺参数与加工质量、效率之间非线性关系模型。最后,实时反馈控制系统工动态优化艺参数。加工中,不断输入优化监测数据,调整系统模型,比较实际加工状态与预期目标差异。
(二)数字孪生支持工艺仿真与验证
数字孪生技术在机械加工工艺优化中运用体现在虚拟仿真与实时监控两个环节。建立物理加工系统数字化模型,涉及机床结构、刀具几何特征、工件材料属性等完整信息。模型精度直接影响仿真结果稳定性,因此制定多尺度建模方法,从宏观机床运动学特性到微观切削刃口形态的精确表征。仿真分析环节中应用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切削动力学模块模拟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力,热力学模块计算加工中温度分布,结构力学模块分析机床-夹具-工件系统振动特性。物理场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通过有限元分析算法求解复杂边界下多场耦合问题,预测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加工结果。实时监控系统中搭建数字孪生与实际加工数据通道。加工中,利用传感器采集振动、温度、尺寸等数据,并实时传输给数字孪生系统。系统把实测数据与仿真预期对比分析,当偏差超过设定阈值,自动触发工艺参数修正指令。虚实交互闭环控制机制保证加工过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同时,所有运行数据记录在工艺知识库内,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三)模块化与可重构工艺设计
智能工艺规划系统按照产品特征自动生成加工方案。系统接收产品三维模型后,利用特征识别算法提取重要加工要素,匹配相应工序单元。基于知识库工艺规则,系统评估不同工序组合可行性,分析加工精度、效率、成本等约束条件,输出最优工艺路线。就特殊加工需求,系统支持人工干预调整,留设工程师专业判断空间。
(四)智能质量预测与闭环控制
以多源传感网络构成质量监控架构。高精度传感器布设于加工区域重要位置,采集振动频谱、切削温度场分布、声发射信号等过程数据。传感数据以毫秒级采样频率传输给中央处理系统,构成连续质量特征数据流。数据预处理中消除噪声干扰,提取质量特征指标。
智能质量预测模型中形成加工过程与质量结果映射关系。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加工数据,训练得到振动特征与表面粗糙度关联模型、切削温度及尺寸精度预测模型等。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架构,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线预测阶段,实时传感数据输入模型,输出当前工件质量预测值,提前发现潜在缺陷。
自适应控制系统快速响应异常。预测模型检测到质量指标超出允许范围后,系统立即启动参数调整程序。控制算法基于质量偏差程度,计算最优工艺参数修正量,如微调主轴转速、优化进给速率或补偿刀具路径。执行机构快速响应控制指令,在下一个加工周期前更新参数,阻止缺陷产生。
二、自动化系统集成方法
(一)标准化设备互联与数据采集
设备通信标准化建设中遵循分层化原则。底层硬件接口采用统一物理连接规范,囊括电气特性、传输介质及连接器类型,确保不同厂商设备物理兼容性。中间层通信协议选择OPC UA等国际标准,定义统一数据格式于传输规则,解决不同品牌数控系统、机器人和检测设备语言障碍。应用层建立标准数据模型,规范设备状态、工艺参数、质量数据等信息表达方式,使上层系统无差别解析各类设备数据。
通信网络架构制定分布式部署方案。加工单元中设置边缘计算节点,负责本单元设备实时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单元级节点与中央控制系统间建立高速数据通道,传输关键工艺数据,确保质量信息。网络拓扑结构采用星型与总线相结合混合模式,保证实时性同时提高系统稳定性。通信协议栈支持QoS质量服务等级划分,为不同数据分配相应网络资源。
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关键工艺参数如主轴转速、进给速度等制定毫秒级采集频率,保证过程控制精确性。辅助监测数据如环境温度、湿度等采取秒级采集频率,降低系统负荷。数据预处理环节部署在边缘计算节点,完成噪声过滤、异常值剔除及特征提取等操作,减轻中央系统计算压力。所有采集数据打上统一时间戳与来源标识,保证数据链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安全机制贯穿整个通信系统。物理层进行屏蔽双绞线或光纤传输,提高抗干扰能力。网络层中部署工业防火墙,隔离不同安全等级网络区域。应用层进行严格访问控制,根据角色分配数据读写权限。用数据加密技术保护关键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信息,防止数据泄露及篡改。系统保留完整通信日志,支持事后审计与故障追溯。
(二)智能控制系统分层架构设计
设备层控制聚焦单机设备精准执行。此层级部署专用控制器,直接驱动伺服电机、主轴等执行机构,确保加工指令准确实施。控制器集成自适应调节算法,按照实时反馈力觉、位觉信息动态调整运动参数。设备状态监测模块持续采集振动、温度等运行数据,形成设备健康档案。标准化通信接口向上层系统传输加工状态,同时接收优化后的控制指令。
单元层控制实现多机协同作业。该层级设置单元控制器,管理3-6台加工设备组成的制造单元。调度算法分析当前生产任务,优化设备间的工序分配与物料流转时序。实时监控系统跟踪在制品位置与加工进度,动态调整输送路径和缓冲策略。异常处理模块快速响应设备故障或质量偏差,启动预设的应急方案。单元控制器与设备层保持10ms级通信周期,确保控制实时性。
系统层控制统筹全局生产资源。制造执行系统整合各单元生产数据,形成完整运营视图。高级排产算法综合考虑订单优先级、设备负荷、物料供应等因素,生成最优生产计划。工艺管理系统维护标准工序库与质量控制规范,指导各单元的具体执行。数据中台汇聚全厂数据流,支持基于大数据分析决策优化。系统层与单元层的数据交互采用事件驱动机制,平衡实时性与系统负荷。
层级间协同机制保证整体效能。定义标准化数据交换格式,涵盖设备状态报文、工艺指令集、质量报告模板等。构建跨层级事件响应流程,重要异常信息直达相关层级。开发统一配置管理工具,实现参数与算法分层部署与版本控制。设计合理的通信频率及带宽分配方案,保证关键数据实时传输。分层架构既保持各层级自主性,实现系统整体协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肖潇,杨斯淇.智能制造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机理与实践指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6):85-91.
[2]杨仁发,李佳乐.智能制造对企业就业规模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24(10):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