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影响分析
李嘉
中共昌吉州委员会党校 新疆 昌吉市 831100
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格从萌芽到定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格特质如同生命的 “底色”,深刻影响个体未来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家风作为家庭或家族在漫长岁月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生动体现,凝聚着前人修身齐家、处世安邦的智慧结晶。优良家风并非通过刻意的教育活动施加影响,而是以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式,如空气般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塑造作用。在社会转型加速、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价值观念日益复杂的当下,部分青少年出现道德认知模糊、行为失范、心理脆弱等问题,深入研究优良家风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影响,不仅能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引,更对培育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夯实社会文明根基,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良家风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道德品质养成
优良家风是滋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其中蕴含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爱国奉献等丰富道德元素,并非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传递,而是融入家庭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之中。当青少年在家庭中持续观察和感受长辈对道德准则的坚守 —— 如与他人交往时的真诚友善、处理矛盾时的公平公正、面对利益诱惑时的坚守原则、对待集体事务时的责任担当,这些具体可感的行为会逐渐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定的道德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道德养成,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能让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不假思索地做出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选择,为其成长为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的人筑牢坚实根基。
(二)促进行为习惯培养
行为习惯是人格的外在表现,而优良家风为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具体可遵循的范式。家庭中的生活作息规律、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处理事务的条理方法、对待公共资源的态度立场等,都在无形中规范着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例如,家风中强调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青少年会在日复一日的践行中养成勤劳整洁、热爱劳动的习惯;注重 “与人为善,言而有信”,则会让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展现出礼貌谦逊、信守承诺的品质;倡导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会使其形成自我约束、包容他人的行为特质。这些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会伴随青少年进入学校、步入社会,成为其人格特质中难以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其终身的发展轨迹和人生成就。
二、当前优良家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家风意识逐渐淡化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家庭结构的深刻变迁与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型,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被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等取代,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松散,邻里交往也日趋减少,家风传承的传统载体被严重削弱。部分家长对家风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或认为家风是封建礼教的残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自由理念相悖,属于应该摒弃的旧事物;或过度聚焦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将教育简单等同于知识传授和分数竞争,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课业辅导和才艺培训中,而对家风的传承和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对家风教育价值的漠视,导致许多家庭缺乏有意识、有计划的家风建设,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这一重要的精神滋养源泉。
(三)家风内容滞后于时代
一些家庭的家风内容仍停留在过去特定的生产生活语境中,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部分传统家风中包含的等 男尊女卑 重利轻义、 封闭保守等内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开放、创新、法治、和谐等理念存 传承 仅无法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使其形成狭隘的认知视野、 落后的价值观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与包容。此外,部分家风内容过于空泛抽象, 生活实际的结合点,未能回应青少年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中面临的新问题、新困惑,难以引发青少年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
三、优良家风影响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途径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家庭环境是优良家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其物理环境、情感氛围、人际关系模式等都无声地传递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一个弥漫着书香气息、书架上摆满经典书籍、家庭成员经常交流读书心得的家庭,会自然孕育出崇尚学习、追求知识的家风,青少年在其中成长,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坦诚沟通、遇事共同商议、彼此关爱支持的家庭,会传递出民主、包容、友善的家风,青少年会在这种氛围中习得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懂得分享的品质。相反,若家庭环境充斥着争吵、冷漠、指责、功利算计,其传递的不良风气会侵蚀青少年的心灵,使其形成多疑、暴躁、自私等负面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和渗透性,青少年在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着环境中的价值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特质。
(二)长辈的言传身教
长辈是优良家风的鲜活载体和直接传承者,其言行举止是青少年最直接、最频繁的模仿对象。“言传” 体现在长辈有意识地向青少年讲述家庭的历史渊源、祖辈的奋斗故事、家族的传统美德,如通过讲述先祖勤俭持家的经历阐释 “节俭” 的意义,通过回忆亲人爱国报国的事迹传递 “爱国” 的情怀,使青少年在倾听中理解家风的内涵。“身教” 则比 “言传” 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价值追求 —— 如对待工作的敬业负责、对待邻里的友善互助、对待挫折的坚韧乐观、对待利益的淡泊豁达,都会被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无意识中加以模仿和学习,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这种基于血缘亲情和情感联结的模仿学习,比任何教育理论都更具穿透力,能让家风中的价值观念通过代际传递深植于青少年的人格之中。
(三)家庭活动的渗透
家庭活动是优良家风得以落地生根、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景和载体,无论是日常的三餐相处、节日的庆祝仪式,还是共同参与的劳动、公益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家风教育契机。在家庭聚餐时,长幼有序的座次安排、主动为长辈夹菜的举动、分享美食的习惯,传递着尊重长辈、关爱家人的家风;在春节祭祖、中秋团圆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通过讲述家族故事、重温家训、共同祭拜先祖等仪式,强化着青少年的家庭归属感、血脉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在共同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培养青少年勤劳付出、承担责任的品质;在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中,践行 “守望相助”“乐善好施” 的家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这些具体可感的家庭活动让抽象的家风变得生动鲜活、可触可及,使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接纳家风的内涵,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特质。
四、构建优良家风促进青少年人格塑造的策略(一)明确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
构建优良家风首先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炼出兼具文化传承性与时代适应性的核心内容。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蕴含的价值理念,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如爱国爱党、平等法治、创新进取、生态环保、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友善包容等,形成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气息的家风体系。针对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认知特点,可将核心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对 “责任” 的诠释,既包括对家庭的责任 —— 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也包括对学校的责任 —— 尊敬师长、努力学习,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 —— 遵守规则、服务他人,以及对国家的责任 —— 热爱祖国、维护尊严。明确的核心内容能为家风传承提供清晰的指引,让青少年明白“为何践行” 与 “践行什么”。
(二)创新家风教育的方式方法
突破单一、刻板的说教模式,采用青少年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教育方式,增强家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可通过组织家族故事汇,让长辈讲述家族中体现优良家风的感人故事,让青少年在倾听中感受家风的力量;开展家风主题辩论赛,围绕 “新时代如何传承孝道”“节俭与适度消费的关系” 等话题展开讨论,让青少年在思辨中深化对家风的理解;利用短视频、漫画、动画等新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家风内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视听内容,契合青少年的信息接收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优良家风生长和传承的肥沃土壤,需要构建民主、尊重、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应放下权威姿态,与青少年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耐心倾听其对家风的理解、困惑和建议,鼓励其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共同商议和完善家庭约定,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相互支持,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展现出理性与包容,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范本;长辈之间应和睦相处、互助友爱,让青少年在充满亲情的环境中体会家庭的温暖。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风建设,如一起制定家庭公约、共同阅读家风相关的书籍、定期开展家庭主题活动、评选 “家风践行之星” 等,让每个成员都成为家风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传承者。这种充满活力和温情的家庭氛围,能让青少年乐于接纳并自觉传承家风,使家风真正成为凝聚家庭力量、滋养人格成长的精神纽带。
四、构建优良家风促进青少年人格塑造的策略(一)明确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
构建优良家风需立足传统、面向现代,提炼兼具文化根基与时代价值的核心内容。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 “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 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如爱国爱党、平等法治、创新进取、生态环保等,形成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气息的家风体系。针对青少年成长需求,可将核心内容具体化,如对 “责任” 的诠释,既包括对家庭的责任,也包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对 “诚信” 的要求,既涵盖人际交往,也涉及网络空间的言行。明确的内容能为家风传承提供清晰指引,让青少年理解 “为何践行” 与 “践行什么”。
(二)创新家风教育的方式方法
突破单一说教模式,采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可通过家族故事汇、家风主题辩论赛等形式,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家风的解读与讨论;利用短视频、漫画等新媒体形式,将家风内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设计实践项目,如让青少年主持家庭会议、策划公益活动,在承担责任中践行家风。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家风生长的土壤,需构建民主、尊重、温暖的家庭关系。家长应放下权威姿态,与青少年平等沟通,倾听其对家风的理解与困惑,共同完善家庭约定;夫妻之间互敬互爱、长辈之间和睦相处,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人际关系范本;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风建设,如一起制定家庭公约、评选“家风践行之星”,让每个成员都成为家风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这种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能让青少年乐于接纳并传承家风,使家风真正成为凝聚家庭的精神纽带。
五、保障优良家风有效传承的措施(一)强化家长的家风传承意识
家长作为家风传承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动直接决定传承效果。应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风教育培训,帮助其深入理解家风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掌握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可组织家长学习优秀家风案例、参与家风建设工作坊、开展家风主题研讨活动,引导其反思自身言行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家风传承纳入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制定明确的家风建设计划。
(二)加强社会对优良家风的宣传
社会层面应积极营造崇尚优良家风、重视家风传承的浓厚氛围,形成多方参与的传承合力。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制作公益广告、拍摄纪录片、开设专栏文章等形式,深入宣传优良家风的时代价值、丰富内涵与典型实践,让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 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区应搭建家风交流与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家风分享会、优秀家风展、家风主题文化活动等,鼓励家庭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文化部门应系统挖掘整理传统家风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将家风故事改编为戏剧、绘本、动画等,增强其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将家风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
构建家校协同的家风教育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育效果的倍增。学校应将家风教育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通过语文课解读家风相关的经典文本和文学作品,历史课分析家风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课探讨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联系,班会课组织 “我的家风故事” 分享会、家风主题演讲等活动,深化青少年对家风的理解。同时,学校应主动指导家庭开展家风建设,如发放家风建设指南、组织家长家风教育讲座、开展亲子家风实践活动,帮助家长提升家风教育能力。
结束语:优良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宝贵精神资源,其在青少年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心理品质塑造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尽管当前优良家风传承面临着意识淡化、内容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等诸多挑战,但通过明确核心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等构建策略,以及强化家长意识、加强社会宣传、推动家校协同等保障措施,能够让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重视并充分发挥优良家风的育人功能,不仅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更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弘扬,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征, 孙乐忠. 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视角下优良家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