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中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安晓明

青海平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身份证:63212219901112111X

一、再生混凝土的基本特性

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处理后,作为骨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骨料来源的可持续性——通过回收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块体,经专业设备加工后获得再生粗骨料和细骨料。这些再生骨料表面通常附着有老旧水泥砂浆,形成多孔结构,导致其吸水率较高,密度相对较低。在实际工程中,再生混凝土根据骨料替代率可分为不同等级,常见的有 30% 、50%和 100%再生骨料混凝土,每种类型展现出的工作性能和力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

从微观结构观察,再生骨料与水泥浆体的界面过渡区比天然骨料更为复杂。旧砂浆与新砂浆形成的“双界面”结构,使得材料内部存在更多薄弱环节,这是影响其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关键指标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多孔特性也赋予了材料更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在非承重结构中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再生混凝土已逐步应用于道路基层、市政管廊、低层建筑等对强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标准来规范其应用范围。

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能减少约30%的碳排放,同时有效缓解建筑垃圾填埋压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再生骨料来源的差异性,每批次材料的性能波动较大,这就要求生产时需进行更严格的品质控制。工程实践中,通常需要通过调整水灰比、掺加矿物掺合料或化学外加剂等手段来补偿再生骨料带来的性能损失。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这种兼具环保价值与经济性的材料,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技术突破。

二、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表现受多重因素共同制约, 其中再生骨料本身的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骨料表面附着的旧砂浆含量通常在 响新拌混凝土的界面黏结强度。实验数据表明,当再生粗骨料替 15%-25% ,而弹性模量的降幅更为明显。骨料来源的差异性 ,其原始强度等级、使用年限及污染状况都会导致再生骨料性能波动。 针对城市改造项 研究发现,同一批次的再生骨料因含有少量石膏杂质,最终制成的试件抗折强度出现了异常偏低现象。

配合比设计是调控力学性能的核心技术手段。由于再生骨料较高的吸水率,常规水灰比计算公式往往需要进行修正。工程实践中通常采用“预湿处理”或“额外用水量补偿”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某高速公路护坡工程案例显示,当对再生骨料进行24 小时饱和面干处理后,混凝土的坍落度保持能力提升了近 40% 。矿物掺合料的引入能显著改善微观结构,粉煤灰和矿粉的二次水化作用可以填充再生骨料界面处的孔隙。特别是在高替代率(≥70%)情况下,掺加 20%-30% 的硅灰能有效提升界面过渡区密实度,使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接近普通混凝土水平。

养护条件对强度发展的影响比传统混凝土更为敏感。再生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较慢,标准养护下 7 天强度通常仅达设计值的 60%65% ,这要求拆模时间必须相应延后。蒸汽养护被证明是有效的加速手段,在80℃恒温环境中,再生混凝土的 3 天强度可达到28 天标准强度的7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快的升温速率(>15℃/h)会导致再生骨料与新浆体之间产生温度应力微裂缝。北京某预制构件厂的经验表明,采用“阶梯式升温”养护工艺后,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后期强度离散系数从12%降低到了 7%vl.1A 。

外界环境作用下的长期性能演变呈现独特规律。在冻融循环试验中,再生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往往高于普通混凝土,这与其较高的吸水饱和程度直接相关。但当掺入适量引气剂(含气量控制在4%-6%)时,抗冻性能可满足北方地区使用要求。碳化速度比普通混凝土快约 30% ,这主要归因于再生骨料引入的初始微裂缝网络。值得关注的是,在沿海地区氯盐环境中,再生混凝土的钢筋锈蚀风险反而较低——旧砂浆层对氯离子的吸附作用延缓了侵蚀进程。青岛某海港码头的监测数据揭示,使用40%再生骨料的混凝土护岸构件,经过10 年潮汐作用后其保护层电位仍处于钝化状态。

施工工艺的适配性改造同样至关重要。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粘性较大,泵送压力需比常规情况提高 10%-15% 。振捣时间应控制在天然骨料混凝土的1.2-1.5 倍,过度振捣会导致骨料表面砂浆脱落。某高层建筑项目曾因未调整振捣参数,导致楼板出现局部麻面缺陷。模板体系的选用也有特殊要求,钢模板比木模板更利于获得平整的再生混凝土表面,但脱模剂用量需要增加50%以防止粘模。随着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再生混凝土的流变性能调控又面临新的挑战,目前业界正在探索纳米粘土等新型改性剂的应用潜力。

三、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评估方法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需要针对其材料特性建立专项评估体系。抗压强度试验作为最基础的检测项目,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立方体或圆柱体试件,但需特别注意试件制备时的装料方式——分层振捣的密实程度会显著影响测试结果离散性。试验数据表明,再生骨料替代率超过 ,标准养护条件下强度发展曲线会出现明显滞后,建议将常规的28 天龄期延长至 60 天进行最终评定。抗拉强度测试通常采用劈裂法,由于再生骨料界面薄弱,试件破坏时常呈现沿旧砂浆层断裂的特征模式,该现象在扫描电镜分析中得到验证。

弹性模量测试面临更大挑战。传统千分表测量法难以捕捉再生混凝土特有的非线性变形特征,目前多采用电阻应变片配合动态采集系统,以获得更精确的应力-应变全曲线。有研究发现,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离散系数可达普通混凝土的 2-3 倍,这要求每个配合比至少制作6 组平行试件以保证数据可靠性。针对弯曲性能评估,四点弯曲试验比三点弯曲更能反映实际构件的受力状态,但需严格控制加载速率在0.1mm/min 以内,避免骨料界面提前破坏。

耐久性测试需建立差异化标准。冻融循环试验中,再生混凝土的质量损失阈值建议从普通混凝土的5%放宽至 7% ,同时增加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率作为辅助评判指标。碳化深度测量时,由于再生骨料本身含有旧水泥砂浆,酚酞试剂显色法可能出现误判, 显微硬度测试进行综合判定。氯离子渗透性测试采用RCM 法更为适宜,其电场加速渗透机制能更好反映再生混凝土多孔结构的传输特性。

微观分析技术为性能评估提供重要补充。X 射线断层扫描能 维重构再生骨料与新砂浆的界面结构,定量分析孔隙分布特征。纳米压痕技术可测定 文的 过该手段发现掺入硅灰能使界面区弹性模量提升 40%。红外热成像技术则在现场检测中显现优势,能 快速识别再生混凝土构件内部的隐蔽缺陷。

随着技术进步,新型测试方法不断涌现。声发射技术可实时监测加载过程中的微裂纹发展,特别适合评估再生混凝土的损伤累积过程。数字图像相关法(DIC)通过非接触式测量全场位移,有效解决了传统应变测量局部性过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各类测试方法均需考虑再生骨料吸水率的影响,试件预处理时应统一采用饱和面干状态,测试环境湿度需控制在60±5%范围内。

综上所述,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受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设计、养护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优化再生骨料处理工艺,并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探索更高效的性能提升方法,以推动再生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规模化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冬桃等. "钢纤维增强碱矿渣再生 能及碳排放评价." 建筑材料学报 27.10(2024):938-945.

[2]刘诚,白希选,王相卿.再生微粉对再生混凝 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1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