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社招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黄泽文 蔡中兴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370;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广州,511483
为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2019 年国家提出了高职院校扩招100 万的决策部署,鼓励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和企 确保扩招后培养对象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学,以及扩招后高职院校思 的育人质量,更与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紧密相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 万扩 背景下,从育人工作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对固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推动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提升,促进各类生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一环。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社招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一)生源复杂性和多样性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高等职业院校“百万扩招”不仅是在招生数量上带来了规模的扩大,还在生源对象上带来了转变。[1]高职扩招打破了学校传统招生生源的局限性,不仅可以招收应届高中生、中职生(含技工学校)等传统生源,还招收企业单位在职员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下岗人员等社会生源;另外,高职扩招生源还呈现年龄分散化的特点,从18 岁的青年人员到50 多岁的中年人员均可报考高职扩招。因此,不同的生源群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社会阅历、知识储备、技能水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接受难易程度也有差别,对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会产生差异的理解,这为在扩招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率
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社招生”,高职院校采用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该模式虽然能够照顾社会生源的时间安排,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但是,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老师面对面接触学生的时间极大减少,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老师难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率,对学生难以形成有效、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三)认知定势增大了价值思想再塑造的难度
认知定势包括心理定势、经验定势和思维定势,可以成为主体探索和认识新事务、接受新信息的重要主体能力,但也是一种限制主体发展新认识的阻力。 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追求自我成长,促进人的全 大部分为社会生源,他们长期工作在岗位的前线,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 着较为成型的思维模式和成熟的心智,自身价值观念趋于稳定。因此,要想为扩招学生开展精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观引导、纠正甚至再塑造,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功利化发展需求导致了思政教育的边缘化
随着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社招生”的职业诉求愈加趋于现实甚至功利化[3]。部分学生的求学目的并不纯粹,而是有着明显的功利化目的,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学校到一定的技术技能,把高职扩招的学习看作是技能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十分认真、看重,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不积极、不认真参加课程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发展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重视,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更加困难。
二、“百万扩招”背景下“社招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路径,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社招生”的学习需求。
(一)坚持需求导向,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供给
通过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和学习需求,思政工作者可在固有的教学内容上,创新增加大量的社会实例,用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内容 获得感和 认同感,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教学中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融 政治教育的重点,引导“社招生”爱岗敬业、崇尚劳动、勇于创新、德技并修,树立正确 价值观 ,争做时代发展的排头兵;此外,大力开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隐性教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推进系统育人,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各方的协力大力推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课程教师应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思政课程的观念,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道推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思想和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在对“社招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度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知识和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把“三观”、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与思政课程共同构建全面、丰富、多样、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高职扩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落实高职扩招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四)校企双管齐下,探索培育职业素养的新路径
高职扩招社会生源群体在实际中具有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行校企融合的育人新路径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强化敬业、爱岗、创新等职业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高校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企业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深度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各环节,通过企业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此外,通过“校企互聘”的方式,在高职扩招学生所在的企业中聘请企业辅导员,建设学校、企业的“双辅导员”制,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明确分工任务,让学生在企业中也能够随时接受到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陆璐.高职扩招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17):77-82.
[2] 孔德忠,王志方.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41-145.
[3] 杨建新. 高职扩招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应对与路径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4-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 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GDJG2021290)、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2JXGG128)和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项目(项目编号:2022JG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泽文(1987—),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研究;蔡中兴(1981—),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