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隔代养育家庭中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的平衡策略

作者

刘湘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引言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频繁, 隔代养育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教养模式,尤其在小学阶段,祖辈往往承担起主要的家庭教育责任。 心的安全感与对他人的同理心,是其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石;规则教育则帮助儿童 其融入集体生活的前提。二者的平衡与协调,对小学阶段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行 替代的作用。然而,隔代养育中,由于祖辈的教养观念传统、精力有限以及与父辈教育理念的差异等因素,容易出现过度溺爱而忽视规则,或过于严苛而缺乏情感关怀的失衡状况。

一、隔代养育家庭中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失衡的表现及成因

(一)教育失衡的具体表现

隔代养育家庭中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的失衡呈现出两种鲜明的极端形态。一种是过度侧重情感教育,祖辈因对孙辈的疼爱而产生补偿心理, 食玩具的无节制供给,大到行为举止的无原则纵容,缺乏对基本 中自我中心意识不断强化,在学校集体生活中难以适应课堂纪律、 乏耐心等问题。另一种是过度强调规则教育,部分祖辈受传统教养观 教育,对儿童的行为设立过多过细的限制,且在儿童违反规则时,多采用批评、指责甚 惩罚的方式,忽视儿童内心的情感需求与感受。

(二)观念层面的成因

祖辈的教养观念是导致教育失衡的核心因素。部分祖辈深受 “隔代亲” 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让孙辈在小学阶段过得开心快乐,规则的约束会压抑孩子的天性,限制其自由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养中不自觉地弱化规则教育,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置于首位,甚至对明显违反规则的行为也选择包容。另一部分祖辈则延续了自身成长时期的 “ 严教” 理念,坚信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将规则教育与严厉的惩罚划等号,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约束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忽视了情感沟通在规则教育中的润滑作用。

二、隔代养育家庭中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的平衡

(一)构建情感与规则并重的教养理念

转变隔代养育家庭的教养理念是实现两种教育平衡的首要前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祖辈认识到,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厚的情感联结是规则能够被儿童自觉接受和执行的基础,而清晰的规则边界则是儿童情感健康发展的保障,缺乏情感的规则会显得冰冷生硬,缺乏规则的情感则会变得放任无序。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祖辈深入理解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 这个时期的孩子既需要足够的关爱与接纳来建立安全感,也需要明确的规则来规范行为、认识世界。

(二)设计融合式教育活动

通过具体可操作的融合式教育活动,能让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在实践中有机结合,使儿童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两者的统一性。在日常亲子互动中,祖辈可以借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渗透规则意识,比如共同玩棋类游戏时,与孩子一起商量并制定游戏规则,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则,当孩子表现出遵守规则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回应其渴望被认可的情感需求;当孩子因输棋而情绪低落时,先共情安慰,再引导其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开展教育,如用餐场景中,既培养孩子按时就餐、不挑食、餐后整理餐具等规则习惯,又关注孩子的口味偏好,允许其表达对食物的感受,在准备餐食时适当考虑孩子的喜好,让孩子体会到规则中的关爱与尊重;再如作息安排上,既坚持固定的睡觉、起床时间以培养规律作息,又在睡前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规则执行伴随温暖的情感互动。

三、小学阶段隔代养育家庭教育指导的保障(一)完善家校协同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针对隔代养育家庭的家校协同指导机制,为祖辈提供系统的教育支持。通过定期组织专门面向祖辈的家长会、专题讲座、教育沙龙等活动,向祖辈普及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的科学方法,结合儿童成长特点讲解两者平衡的重要性,帮助祖辈更新教育观念。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桥梁,应主动加强与祖辈的日常沟通,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包括课堂上的情绪状态、与同学的交往情况、对学校规则的适应程度等,针对孩子的具体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比如对于过度溺爱的家庭,重点提示规则建立的方法;对于过度严苛的家庭,侧重强调情感沟通的技巧。

(二)加强隔代养育者的能力培训

提升祖辈的教养能力是落实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平衡策略的关键,需要依托社区和专业教育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培训。培训课程应系统涵盖与小学阶段儿童教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帮助祖辈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和行为动机;情感沟通技巧 —— 如积极倾听、共情回应、有效表达等,让祖辈学会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情感交流;规则建立方法 —— 如如何制定合理的规则、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如何处理孩子的反抗情绪等实用技巧。培训方式应注重理论讲解与模拟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非具体案例,仅分析普遍情况)、角色扮演等形式,让祖辈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比如模拟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场景,练习如何在表达理解的同时坚持规则。培训中要特别注重引导祖辈反思自身的教养习惯,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祖辈意识到自己在情感教育或规则教育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或不足,学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教育方式。

结束语

隔代养育家庭中情感教育与规则教育的平衡,是小学阶段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关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通过转变隔代养育者的教养理念,让情感与规则在教育中相互支撑;设计融合式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两者的统一;建立双向沟通的家庭互动模式,让情感与规则在交流中和谐共存。同时,依托完善的家校协同机制、系统的能力培训和全面的社会支持,为隔代养育家庭提供有力的指导与保障。唯有如此,隔代养育家庭才能逐步构建起情感与规则并重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温暖的关爱中学会遵守规则,在清晰的规则中感受情感的温度,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奠定坚实而健康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杰. 小学阶段家校共育的实际困境及突破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 (05): 28-31.

[2]逯晓鹏, 温书臣. 小学阶段依托家长阅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路径[J]. 学苑教育, 2025, (07): 64-66.

[3]郭辉莉.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教学的影响及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21):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