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意境”,AR技术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文可视化教学路径
吴珺瑶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引言: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智慧。小学语文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篇目,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如何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悟的具象体验,实现从“文字”到“意境”的跨越,是教学的核心挑战。以AR 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时空限制,将古诗文中的抽象意象与深远意境进行立体化、动态化、交互性的可视化呈现,为学生的认知搭建具象化的“桥梁”,实现沉浸式、体验式的深度学习。
一、理论契合:AR 可视化赋能古诗文意境通达
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AR 技术创设沉浸性学习环境,将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正好可以契合小学生的特性,提升教学效果。AR 技术赋能小学古诗文教学,其强大效力源于其特性与学生认知规律、古诗文内在特质的高度契合。
小学生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依赖具体事物和实际经验进行思维。AR 技术能将古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灵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辽远等抽象意象,直接转化为叠加于现实环境中的三维动态影像。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甚至未来的触觉等多通道感知,获得关于古诗意象的“具身化”体验,有效弥补生活经验与想象力的不足,为理解诗意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古诗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是时空交融、情景相生的产物。传统教学中的静态插图或口头描述难以充分展现这种流动的时空感。
古诗意境的领悟非被动接受,而需主动探索与情感共鸣。AR 技术提供的强交互性,是超越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学生不再仅仅是观看者,而成为古诗意境的“探索者”和“参与者”。这种可操作的深度交互,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驱动学生从表层观察走向深层思考与情感浸润,实现对诗意更深层次的“体悟”而非简单的“知道”。
古诗文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同其他文化产物和文化载体一样,注重意境和留白,在表达上相对内敛。AR 技术能超越时空限制,生动再现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生活场景或文化符号。
二、 实践路径:AR 可视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意象显影,破解抽象密码
古诗文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意象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想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通过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图片展示,难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意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AR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古诗文中的抽象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体验,破解意象的抽象密码,深入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以《暮江吟》为例,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绘了傍晚和夜晚江边的美丽景色。诗中的“残阳”“瑟瑟”“红”“露”“月”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宁静优美的画面。在教学中,利用AR 技术,将残阳铺在江面上的动态效果、江水半绿半红的色彩变化、露珠的晶莹剔透和新月的弯曲形态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等设备,360 度观察这些意象的细节,仿佛身临其境。
(二)场景重构,置身诗画时空
古诗文中的场景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场景。AR 可视化技术可以根据古诗文中的描述,重构出相应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诗画般的时空之中,亲身体验古诗文中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场景重构,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文中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清明》一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情景,以及行人在途中的愁苦和寻找酒家的过程。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构建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教学中,利用 AR 技术,将清明时节的细雨、泥泞的小路、匆匆赶路的行人、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以及远处的杏花村等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设备看到细雨飘落的动态效果,行人脸上的愁苦表情,牧童手指向杏花村的动作,以及杏花村的美丽景色。
(三)意境沉浸,触发情感共鸣
古诗文中的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和场景营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是古诗文的灵魂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古诗文中的意境之中,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AR 可视化技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营造出与古诗文中意境相契合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触发情感共鸣。
《枫桥夜泊》一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诗人张继泊船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意境。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构建了一 个清冷、 静的 晚场景。 在教学 ,利用AR 技术,将月落的过程、乌鸦的啼叫声、寒霜的覆盖效果、江枫的摇曳、渔火的 等元素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意境。学生可以通过设备听到乌鸦的啼叫 声在夜 月光逐渐消失,寒霜慢慢覆盖在大地上,江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渔火在江面上闪烁不定,同时还能听到寒山寺传来的悠扬钟声。
(四)诗意延展,激活诗性表达
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创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资源。AR 可视化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意延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古诗文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
《绝句》一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展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画面。在教学中,利用 AR 技术,先让学生欣赏诗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画面进行创意延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备在画面中添加自己想象中的花朵、蝴蝶、小鸟等元素,或者改变画面的背景和色彩,创作出自己心中的春天。
结束语
AR 技术以其强大的空间感知、实时交互与虚实融合能力,为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开辟了一条从抽象“文字”通往鲜活“意境”的可视化通途。通过意象显影、场景重构、意境沉浸、创意延展等策略,AR 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中的内容和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认知范式和学习文化的深刻变革——它使学生从意境的“听讲者”转变为“体验者”和“创造者”,使文化传承从“知识传递”升华为“情感浸润”和“审美创造”。
参考文献:
[1]邓梦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4.
[2]李锦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古诗《夜宿山寺》为例[J].教育界,2025,(09):5-7.
[3]汪树连.数字化赋能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家长,2025,(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