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单位寻找的常见误区与解决路径
黄兰英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龙山小学 4233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分数占据着关键地位,而分数单位作为分数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学生理解分数概念、进行分数运算以及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基础。准确寻找和把握分数单位,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分数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寻找分数单位时常常陷入各种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深入理解,也给后续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深入剖析学生在寻找分数单位过程中存在的常见误区,并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数单位寻找的常见误区
1.1 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分数单位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的数,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常停留在表面。部分学生仅记住“分母分之一”的形式,却未理解其本质含义。例如,在面对分数时,不能准确判断其分数单位,对分数单位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在分数运算或比较分数大小时出现错误。
1.2 受整数单位思维定式干扰
整数学习中,单位是明确且固定的,如 1 个、1 米等,学生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接触分数后,仍用整数单位的思维去理解分数单位,认为分数单位也是像整数那样具有独立、完整的意义,而忽略了分数单位是基于将单位“1”平均分这一前提产生的相对概念。这种思维定式使学生在处理分数相关问题时,难以适应分数单位的特殊性,造成理解偏差。
1.3 忽视分数单位与分数整体关系
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数单位是构成分数的基本单位。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孤立地看待分数单位,没有意识到分数单位与分数整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分析分数大小或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时,不能从分数单位的角度理解分数的变化,导致无法正确运用分数单位解决问题,影响对分数知识的深入掌握。
1.4 对分数单位变化缺乏敏感度
在不同情境下,分数的分数单位会随着单
1”的改变或平均分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这种变化缺乏足够的敏感度,不能及时调整对分数单位的认识。当单位“
1”从具体物体变为抽象概念,或平均分的份数增加或减少时,学生仍按照原有的分数单位进行思考和计算,从而产生错误,反映出对分数单位动态变化理解不足的问题。
2 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认知发展水平限制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
一定困难。分数单位是
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准确把握。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分数单位时,难以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其本质特征,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入。
2.2 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分数单位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单位的相关知识,但在将整数单位的知识迁移到分数单位的学习中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训练,不能正确地进行知识迁移。整数单位的固定性和绝对性与分数单位的相对性和灵活性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难以突破原有知识框架,导致在学习分数单位时出现思维障碍。
2.3 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分数单位的概念讲解和公式推导,而忽视了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真正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和应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导致学生对错误概念的认识不断强化,进一步加深了学习误区。
2.4 学习态度和习惯影响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单位时,缺乏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对概念的学习敷衍了事,不注重细节,导致对分数单位的理解不准确。同时,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善于总结归纳、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等,使得在学习分数单位时,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了对分数单位的掌握和运用。
3 解决路径探讨
3.1 强化概念本质理解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单位的本质含义。利用直观教具,如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感受每一份的大小,明确分数单位就是其中的一份。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分数单位之间的差异,理解分数单位与分母的关系,即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 促进思维有效转变
针对学生受整数单位思维定式影响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有效转变。通过对比整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特点,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突破原有思维框架。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交流对整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认识,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分数单位的正确思维模式。
3.3 重视关系辨析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分数单位与分数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分数是由多个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的大小取决于分数单位的个数和分数单位的大小。例如,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引导学生从分数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先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再比较分数单位的个数,从而得出分数大小的结论。在分数加减法运算中,强调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在运算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分数单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培养变化敏感意识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培养学生对分数单位变化的敏感度。改变单位“1”的表示形式,如将具体的物体变为抽象的线段、图形等,让学生找出不同单位“1”下的分数单位,并比较其大小。同时,改变平均分的份数,让学生观察分数单位的变化情况,总结分数单位变化的规律。例如,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从简单的分数单位识别到复杂的分数单位变化应用,逐步提高学生对分数单位变化的感知能力和应变能力。
结语
分数单位是小学数学分数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寻找分数单位过程中出现的常见误区,反映了其在概念理解、思维转变、关系辨析和变化感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概念本质理解、促进思维有效转变、重视关系辨析教学以及培养变化敏感意识等解决路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误区,准确把握分数单位的内涵和外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立梅.UbD 理论下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单元教学探索[J].天津教育,2025,(22):83-84.
[2]吴鑫.小学数学“美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实践研究——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3):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