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沈瑶
仪陇县马鞍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637600
一、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群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基层文化服务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与活动,为群众提供了广阔的精神文化空间。文艺演出、图书借阅、文化培训、数字电影、公益讲座等服务形式,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娱乐休闲的需求,更能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陶冶情操。文化活动所营造的浓厚氛围,能够浸润群众心灵,帮助其缓解生活压力、调节心理状态,在文化滋养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生活品质。这种对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是基层文化服务最直接且核心的价值体现。
(二)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提升
基层文化服务以文化活动为纽带,搭建起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群众共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人们打破隔阂、增进了解,通过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传播,能够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崇德向善、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这种文化的凝聚作用,能够增强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的向心力,减少矛盾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二、基层文化服务效能现存问题
(一)文化资源供给失衡
基层文化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均难以匹配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硬件设施方面,部分基层地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设施数量严重不足,且存在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一些老旧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文化活动开展的需求。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上,存在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的现象。文艺演出形式单一,图书资源更新缓慢,缺乏贴近群众生活、符合群众兴趣的特色文化产品,难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导致文化资源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层。
(二)服务模式僵化滞后
当前基层文化服务多以政府主导的单向供给模式为主,缺乏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响应机制。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往往基于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未充分考虑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导致群众在文化服务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方式上,传统模式占据主导,信息化、数字化应用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文化服务渠道,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新需求。
(三)人才梯队建设不足
在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中,人才配比不均衡、不全面。基层文化服务不仅需要行政部门人员,还需要艺术人才,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较少,缺乏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服务人员。基层文化服务发展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的多方面支持,基层文化服务工作人员的发展前景有限,面临人才流动大、留不住人才的困境。现有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理论知识较多,实际专业技能的培训较为浅显,这也影响了基层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亟需加以解决。
三、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策略
(一)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依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人文特色、文化需求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规划文化设施布局。在人口密集区合理增加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数量,扩大规模;实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积极推进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公共图书、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互通,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供给。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引入现代化文化服务设备,改善文化活动条件。积极整合社会各方文化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合作共建、投资运营等方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二)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构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线上意见征集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偏好、兴趣点和实际困难,为精准化服务提供依据。推广 “订单式”“菜单式” 文化服务,由群众自主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文化部门根据群众需求进行定制化供给。积极探索 “群众点单 + 政府买单” 的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在文化服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开设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定向培养课程和在职培训项目。课程内容涵盖文化理论知识、活动策划组织、新媒体应用等多个方面,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文化相关专业毕业生、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通过社区宣传、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训体系,根据志愿者特长和服务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完善志愿者管理和激励机制,设立志愿者服务积分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荣誉表彰、物质奖励等,增强志愿者的服务动力和归属感,构建专业人才引领、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服务人才体系。
(四)完善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社会、群众在基层文化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文化服务行为,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基层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确保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工作的资金需求。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涵盖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定期对基层文化服务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资金分配、人员考核、项目审批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者提升服务效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群众福祉、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发展。尽管当前面临资源、模式、人才等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人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和推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策略的协同实施,能够有 层文化服务效能。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持续关注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变化,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文化服务的理念、方式和机制,推动基层文化服务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复兴梦筑牢坚实的基层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让基层群众感受公共文化服务新品质[J]. 党建, 2025, (06): 54-55.
[2]郭勇, 郭心怡. 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山西路径研究[J]. 经济师, 2025, (05): 17-20.
[3]肖琦, 宋雪玲.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浙江探索[J]. 观察与思考, 2025, (05): 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