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班本课程助推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思考

作者

景楠

西安市新城区筑梦幼儿园 710003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应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实现经验建构。班本课程以其灵活性和情境性,成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幼儿掌握知识,更注重其通过主动探究、反思迁移形成高阶思维。本文以中班课程故事《幼儿园里的树》为案例,探讨班本课程如何在自然情境下,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工具探索与开展合作学习,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班本课程的设计背景与核心理念

(一)课程缘起:兴趣引发问题

此次课程起源于幼儿在生态园对树木的细致观察。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凭借感官接触,发现了树木的多样性,比如梧桐树与栾树存在诸多差异。随后,他们自发提出了“谁的树干更粗”这一科学问题。教师依据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将幼儿的兴趣巧妙转化为课程主题,引导幼儿从生活现象中挖掘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动力。

(二)核心理念:以幼儿为中心

课程设计始终秉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强调幼儿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紧密追随幼儿的发展脚步。例如,在测量树干环节,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工具(软尺、绳子、积木等),并通过分组不断试验进行试错与调整来积累测量的相关经验,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幼儿们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否定和打断,而是鼓励他们,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角色,见证他们的自主探索历程。

三、幼儿深度学习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一)问题驱动:从观察迈向科学探究

在观察树木活动中,幼儿提出的“梧桐树与栾树谁更粗”这一核心问题,凸显了课程的情境性和真实性。因为课程以幼儿园内的树木为研究对象,让幼儿在熟悉的园所环境中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测量方法,有效激发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幼儿积极尝试目测、工具测量、合作围圈等多种测量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理解“周长”与“比较”的数学概念。

(二)工具探索:在试错中建构经验

在树木测量活动中,幼儿面临工具选择与操作难题时,例如,软尺组因工具长度不足导致数据误差,毛根组因连接不稳而影响结果准确性。教师通过组织不同探究小组反思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总结“标记起点”、“合作记录”等有效策略,推动测量活动顺利进行。本次活动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与生成性,即幼儿通过多次试错调整测量方法,体现了“问题—探究—反思”的循环学习路径。

(三)合作学习:从个体到群体智慧

幼儿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如“软尺组”负责测量,“围圈组”负责记录任务。活动结束后,通过分享交流,幼儿发现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整合出更准确的测量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也深化了他们对“团队协作”的理解。

四、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与支持策略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1.从主导者到引导者

在课程开展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用讨论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尝试与探究。虽然幼儿的想法可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但是要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师幼之间互相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梳理自己已有经验,并习得新经验的过程。教师在课程中通过提问、适时追问幼儿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如何记录测量结果等方式启发幼儿更深入地思考。例如,在测量遇到争议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比不同方法的数据差异,促使其主动反思工具的科学性。

2.从评价者到合作研究者

教师在支持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教师需适时提供支架,如工具、提问等,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例如,在软尺长度不足时,教师协助估算数据,同时鼓励幼儿提出替代方案(如用绳子标记后借助卷尺复测)。这种师幼平等的合作关系增强了幼儿的深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本次课程是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课程敏感性和幼儿探究兴趣相结合的成果。教师要充分利用户外生态园的真实环境,为幼儿营造沉浸式学习情境,强化他们的感官体验和空间认知。教师还需善于发现环境中的教育契机,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转化为可探究的课程主题。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如软尺、积木、毛根和记录表,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整合资源,为课程提供多元支持。

五、结论

班本课程《幼儿园里的树》借助真实问题驱动、工具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本次课程故事中,教师提供最大的机会提让幼儿自发学习,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提供多次实地观察、小组合作研究、团体经验分享等机会,不断唤起幼儿快乐、自发学习的欲望,让幼儿全方位,多感官的投入树的研究活动之中。如探究“谁的树粗”这一话题时,幼儿与教师共同研究测量问题,并把研究的结果在群体中进行分享,一个问题推着幼儿主动的去发起一系列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关于测量的直接经验。幼儿在测量树干、反思误差、整合方案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发展了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未来,幼儿园可进一步挖掘生活化资源,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班本课程,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周兢.幼儿园课程中的深度学习:内涵、特征与支持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5):12-18.

[4]李季湄.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3):45-50.

[5]张华.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21(6):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