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学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学校特色课程设计
张逸武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引言
陶行知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其 “教学做合一” 理论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实践价值。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教育正面临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养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小学特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极具创新性与灵活性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1 “教学做合一” 理论的内涵与课程设计
1.1 “教学做合一” 理论的核心内涵
“教学做合一” 理论以 “做” 为核心枢纽,深刻揭示了教育活动中教、学、做三者的内在联系与辩证统一关系。在陶行知看来,“做” 并非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一种包含思维参与、实践操作与知识建构的综合性活动,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与创造的基石。教师的 “教” 需围绕学生的 “做” 展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的 “学” 则以 “做” 为切入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与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学、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循环、有机统一的教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对教育本质规律的精准把握与深刻诠释。
1.2 “教学做合一” 理论对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教学做合一” 理论为小学课程设计带来了颠覆性的思维变革,为突破传统课程设计的局限提供了有效路径。传统课程设计往往过度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将知识进行机械分割与线性传授,导致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教学做合一” 理论要求课程设计回归生活本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课程内容,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 “做” 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1.3 小学特色课程设计引入该理论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对世界充满探索的渴望,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可塑性。特色课程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最具活力与创新性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将 “教学做合一” 理论引入小学特色课程设计,能够精准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基于 “教学做合一” 理论的小学特色课程设计理念与目标
2.1 特色课程设计理念
以 “教学做合一” 理论为指引,小学特色课程设计应始终坚守 “以生为本,实践育人” 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与发展需求,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炼课程主题,创设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与能力的逐步提升。
2.2 特色课程设计目标
在知识目标层面,小学特色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与掌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3 目标与理论的契合性
“教学做合一” 理论所倡导的在 “做” 中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理念,与小学特色课程设计目标高度契合。在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 “做” 主动获取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锻炼与 提升 各种能力;同时,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念。 中实现多元目标协同发展的模式,正是 “教学做合一” 理论在小学特色课程设计中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该理论对课程育人目标实现的强大指导作用。
3 基于 “教学做合一” 理论的小学特色课程设计实践
3.1 课程内容设计
小学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兴趣爱好,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例如,结合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历史古迹等,设计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技艺传承等课程内容;依托当地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开展自然科学探索、生态保护实践等课程活动。
3.2 课程实施方式
为确保 “教学做合一” 理论在小学特色课程中的有效落实,需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性的课程实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践验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积极拓展课外实践空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与成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适应能力。
3.3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障小学特色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该评价体系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 评相结合的原则。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 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实践活动 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结果性评价则 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包括作品展示、项目报告、实践成果汇报等,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 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以及创新成果的质量。
结束语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理论作为我国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小学特色课程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将该理论深度融入小学特色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从理念革新、目标确立、内容设计、实施方式优化到评价体系构建,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创新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特色课程的质量与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妙璇.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践行策略研究[J]. 生活教育, 2025, (11): 123-125.
[2]陈美伶.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活教育, 2024, (26): 82-85.
[3]王守林.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生活教育, 2024, (12): 3-5.